2013年高考作文北京卷素材運用例析
考點·演練
作者:李錦超
【考題回放】
閱讀下麵的對話,按要求作文。
科學家:假如請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呢?
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
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誌物,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掌中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這位大發明家感到新奇。
文學家: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或許這也是愛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學家與文學家各自對手機的看法,引發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命題解析】
材料以對話為方式,而對話的本質在於提示材料角度,提供思想維度;對話主體是兩位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科學家與文學家,意在體現其科學色彩與文學色彩,但對話並沒有深度,也沒有文學色彩,顯得平滯。對話圍繞的話題是: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是什麼。看似穿越的話題,實質上要體現出時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等。對話關注的共同物件是:手機,這是一個學生極為熟悉的物件。那麼,這麼熟悉的東西會引發學生怎樣的想象或者思考呢?對話體現出科學家與文學家對手機看法的兩個角度:科學與社會。很自然的,我們可以分別從科學家或文學家的角度來思考作文。但如果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逆向考慮問題,是不是會發現更多的思考角度呢?比如:手機運用的負麵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負麵影響、科學技術進步的負麵影響,這既關乎每一個獨立的人,也關係到每一個國家,甚至關係到整個地球。如此想開去,“愛迪生”甚至會為之而震驚。
【考場佳作】
握在掌中,記在心間
一北京考生
手機是一個人與家人溝通的最好工具,約好了時間,鈴聲響起,遠在遙遠他鄉的眼神望著手機屏幕,心中泛起一陣陣溫馨。
也許吧,即便是愛迪生穿越到今天,也會為當今手機之偉大而驚奇不已。握在掌中,響在耳畔,動在指尖,記在心間,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已漸漸成了文化的載體,它融在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中,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一種聯絡工具,更是一條人際紐帶,一座可以跨越千山萬水、翻越千溝萬壑、連接最遙遠距離間的精神橋梁。
絕不僅僅停留在商業用途或是日常實用的價值之上,手機甚至已經是借以填補心靈空白的良好補償劑。一些人對它的依賴或已成了病,有時候甚至忽視了潛意識中“依賴”的其他物件。記得魯先聖在采訪中曾提到他那次丟失手機的經曆——遠在他鄉,手機遺失,瞬間失神。他說,手機是他和遠方親人相隔千裏萬裏的唯一紐帶啊!手機丟了,那紐帶斷了,此刻便立即生出一種莫名的恐懼和無法排遣的孤獨,這位山東漢子竟然下意識地尋找電話亭,急著與家裏人聯係,表明他像孩子一樣的害怕。
手機,連的並非隻是無線電波,而是感情,是心靈。我想這是現代技術用這樣新奇的物件作為情感表達的通道吧!
前幾天閱讀柴靜的《看見》,一段非典時期的真情令我動容。地壇醫院的護士感染了SARS,丈夫守在醫院門外,夫妻二人分隔於世界上最近卻是最遠的地方,用短信表達思念。妻子不幸病逝,丈夫流淚給記者看二人的短信:“窗前花開了,我會好起來的。”一直到“你要係上紅腰帶,你知道存折的密碼嗎?”手機陪著妻子走過了生,走向死亡,走完愛情。來不及感謝手機的發明者,讓它見證一份超越生死的人間溫情。
屏幕上,手機顯示的不隻是字體,那份溫暖不能用語言形容。這又讓我想起那位在地震中為懷中嬰兒留下“我愛你”短信的母親……
街頭,那一根根長長的耳機線,或是手中握著心之彼岸的行人……
忽有所感:或許科學家會說,那是信息時代的標誌,足以讓愛迪生驚奇的偉大發明。
聽著遙遠他鄉的聲音,我忽然懂得,手機所帶來的心中愛與被愛的溫暖和相處相知的情誼,遠比它本身要深刻得多,震撼得多,意想不到得多。
握在掌中的,記在心裏的,這是手機的生活,也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現場評析】與眾多考生不同,這位考生並沒有編寫一個穿越的故事,也沒有敘述自己與手機的不可分割的關係,而是用新鮮的事例、活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於“手機”的理解。既記錄了手機生活,又抒寫了手機溫情,符合題意;接著由手機的使用價值談到了它可以填補人們心靈的功效,體會深切而真摯;材料選擇典型,敘述生動,情感真實動人——作家魯先聖、柴靜的《看見》、地震中的母親、街頭的行人……這些事例可謂新鮮而獨特,運用自如得當;作文語言流暢自然,偶爾運用文言句法,既能合情又可合理,展現抒情散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