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國王當然希望未來的繼承者是位優秀的國君,而不是個足不出戶的二世祖。但教的曲子唱不得,命令外出曆練總不如自己悟出的真諦結實。聞聽王子能有如此覺悟,更是老淚縱橫。
天不負我!天將興我大理!
於是從王家衛隊中挑選絕頂高手隨王子殿下外出,除攜帶大量的金銀珠寶外,還附有大理國最尖端的武器,弩弓。姬喜臨行前,審時度勢的國王反複囑咐王子,此時的中原唯秦國最有看點。
老國王提醒王子,遊曆中原可以,但絕不能支持除秦國外的任何一個諸侯。若是想借此結識中原的英雄豪傑,就要去秦國!這麼說並不是說別的諸侯國沒有英雄好漢,而是因為那些諸侯根本就不會用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秦國國主放低姿態接納各諸侯國精英,這恐怕就是上天的旨意讓秦國最終會獲取九鼎。什麼最大,當然是上天的旨意最大!
姬喜於是領父王令,率領二百名王族侍衛前往中原。以他的想法並不是跟父王一樣,耳聽總不如眼見。於是並未直接進入秦國,而是從楚國開始遊曆到處采風學習,然後轉道韓國、魏國、齊國、燕國,最後到達趙國。並在趙國滯留期間機緣巧合,結識到李牧和司馬尚。
有沒有本事,並不是看你聲名鵲起之時,而是在你窮困潦倒之時,仍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因大理國的國民的素質本就一腔熱血,視為同類的姬喜更加佩服李牧的為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姬喜把臨行前父王的囑咐拋到腦後。甚至願意就此留在趙國,並希望能在李牧的手下學習。
當時的李牧還沒有得到趙括的舉薦,身份連個官員都不能算。再加上後麵被冤枉下大獄,導致他再也沒機會和這個外國人談心洗腦。
把這個罪責一股腦全都推給秦國的姬喜鋌而走險,利用所帶金銀打通關係並被有心人利用。這才直接跟呂子開戰,目的就是想取呂子的首級替李大哥報仇。
在邯鄲城外,那是收到線報的姬喜第一次跟呂子接觸。原本認為呂子就是一個滿臉匪氣且一肚子壞水的大惡人,見麵卻發現此人一身正氣。尤其是麵對未知危險之時,竟然會保護部下先行撤離的舉動更是讓他心折。
身為部下不就是隨時隨地準備替主人死的嘛!?
後麵的結果便在前文書中提及,滿腦子都想替李牧報仇的姬喜大鬧秦軍糧倉野王城。隨後再度遇到呂子並最終被呂將軍的大氣所感動,同時也想起父王反複的囑托。這才心悅誠服地轉投秦國,從那以後再也沒有改變過。直到華夏大地統一後,秦始皇嬴政為表彰姬家軍為統一戰爭所做的貢獻,敕封姬喜為大理國國王並恢複其姓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