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臘月二十七的那天,秦趙兩軍的主帥果然相見。其中會麵交流的事情,外界對此並不知曉。此事傳到在光狼城中的呂子耳朵裏,他也隻是一笑置之。
既然有當前情報部門的主管否認,這個謠言便不攻自破。至於是否果有此事,恐怕隻有當時處理過的幾個人知道罷了。而作為其中之一的知情者呂子並不打算告訴任何人,那麼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會存在。
至於打小報告的,完全可以無視的。你總要有個證據才敢回去跟老頭子彙報,若是空口無憑空穴來風就有意圖陷害忠良的嫌疑。就算秦王大度而不去計較此事,呂子也會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情。混進這個圈子容易,可要是一旦沒踢出局再想回來恐怕是勢比登天。
由於此時的大雪封山,秦趙兩軍就此罷兵不戰。在暫時和平的氣息籠罩下,參戰人員冒著風雪嚴寒度過了一個平安祥和的新年。活在當下便是座右銘,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的時光是很重要的。至於說明年開春以後兩軍再戰,那個還是等到時候再說吧。若是成天光想些生離死別,活著還有什麼勁頭嗎!?
隨著書信的往來,王齕被秦王要求回國述職。這其實也是他的初衷,畢竟兩國的主力全都被黏在上黨而不能退。若是沒個徹底解決辦法,不單是趙國會被拖垮,就算現在後勤補給充足的秦國也會被徹底拖垮。
幾十萬大軍在外的補給消耗幾乎就是個天文數字,這還不算負責往來運輸的後勤部隊的消耗。因為大雪的緣故,此時修築的通天道也隨即被迫停工。這也就導致給前線運送糧草的後期保障,暫時無法按期提前到達。所帶來的消耗也是與日俱增,甚至還出現所運送的糧草在途中便已經被吃光的尷尬局麵。
作為身在前線的主力部隊,消耗巨大仍然有個固定數量。每人每天所需要的補給,隻會少而不會越來越多。相比之下,負責後勤保障的運輸部隊消耗就大。
打個比方說,一名軍工負責運送一百斤糧食去前線。沿途他也需要吃飯,以便確保有充足的體力推車挑擔。而他所食用的糧食不可能另外攜帶,畢竟一個人的運力是有限度的。那麼也就是說,這名軍工的飯食是從這一百斤糧食裏出。
如果與在前線作戰的主力部隊相距不遠的話,軍工沿途消耗的軍糧就少並且可以保證大部分糧食都按期送達。可要是彼此之間的距離超過一定範圍內,軍工沿途消耗的軍糧就會大於他負責運往前線的糧食比例。
等這些糧食補給運抵到目的地時,沿途消耗下來可能還剩下不足五十斤糧食。這還算是好的,若是再因為天氣不佳以及道路不給力,送達到前線的補給能剩下二十斤都極有可能。
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並不是個案。隻要牽扯到國家進行對外作戰,各諸侯國都會麵臨這種運輸途中的消耗所帶來的弊端。而秦國之所以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組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工程部隊,目的就是為盡最大能力去減少沿途無法避免的消耗。由此,由都城鹹陽朝四麵八方延伸出去的筆直大路被設計出來,也就是被人們傳說的通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