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龍江老工業基地發展新機遇
奮鬥之聲
作者:本刊評論員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調整改造未有窮期。在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十年後,2013年《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的出台,無疑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新一輪調整改造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在龍江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新十年”中,我們要繼續全麵深化改革,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龍江經濟發展新局麵。
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是實現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我省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提高我省國民經濟競爭力的可靠保證,是解決製約我省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的重要途徑。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作為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戰略任務,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和把握其重大意義,堅持科學發展,結合《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措施的意見》和龍江實際,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把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全麵提升城市綜合功能作為主攻方向,把推進綠色發展、增強創新支撐能力作為著力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落腳點,依靠內生發展推動龍江經濟在提質增效中穩步前進。
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要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改革開放是推進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的必由之路。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生產性和生活型服務業齊頭並進,加快補上“短板”。大力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實施兼並重組,加強創業扶持、科技平台、投融資等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建設,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推進所有製結構多元化。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釋放製度紅利,激發市場活力,為企業經營和創新創業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要堅持以擴大開放增添動力。堅持用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改造,充分發揮我省對俄開放及沿邊開發開放的帶動作用,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加強開放平台建設,全麵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對外”,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鼓勵我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力圖在與國際市場更深度的融合中,開展互利共贏的投資合作。“對內”,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改善投資環境,開展經合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省外資本,構建互利共贏的戰略聯盟。
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要堅持以創新驅動提升競爭力。在調整改造的“新十年”中,我們必須更多依靠創新引領、內生驅動發展,在創新驅動中促轉型,為長遠發展鋪路搭橋。加強創新環境的營造、科技創新體係的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體製機製的改革、公共平台的建設、人才激勵及培養、資本市場完善等方麵建設;加強教育、科技發展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夯實調整改造的智力基礎,增強老工業基地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支撐能力;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試驗,加強產業引導和成果轉化,從技術推動向應用推動轉變,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努力解決研發應用“兩張皮”問題。
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要堅持以改善民生釋放潛力。充分發揮老工業城市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改善民生拓展內需潛力,以釋放其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力。加強民生保障,促進就業穩定,完善和做實社會保障體係,加快棚戶區、城區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改造,優化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加強交通、水利、鐵路改造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在共和國的光輝史冊上,龍江兒女曾經創造了無數個壯舉。今天,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搶抓機遇、勇挑重擔,堅持用“五大規劃”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各級領導幹部要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加強作風建設,具備“想抓”的意識、“敢抓”的勇氣、“會抓”的本領,確保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戰略落到實處。蓄勢待發的龍江一定會大有作為,龍江老工業基地也一定會在新的時期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