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畢業季?失業季?(1 / 2)

畢業季?失業季?

隨著畢業季的臨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據教育部最新消息,201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49萬,相比2014年增加22萬。這就意味著,2015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依舊嚴峻。大學生就業作為全社會就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注,並且采取了相關措施改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但是,改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是一個多方麵係統性的工作。需要國家,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四方麵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分析

(一)高等院校培養機製的影響

1.近年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生數量增多,以及高校教育思想及觀念等各個方麵沒有得到及時更新,致使當下高校培養機製下的學生的價值相對貶值。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未能與時俱進,並且由於教學實踐條件的局限性而促使重視理論知識教育,輕視學生能力培養現象的產生。這與社會對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求相悖。

3.許多高校的考評體係陳舊。僅僅依靠期末考試成績而忽略學生綜合表現。這種情況致使部分學生期末考試前“突擊”現象嚴重。學生並沒有真正係統的理解知識並內化。

4.部分高等院校教師考評體係不完善。主要存在兩種情況。第一,過度重視教師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成果,致使部分教師將自己定位於科研精英上而不是教學名師。第二,未定期對教師進行教學考評及相關資格認證考試,延續“一證終身製”。

(二)用人單位招工難與畢業生就業難的衝突

1.部分單位在人才儲備方麵缺乏長遠目光。在畢業生的引進及培養方麵秉持著“最短時間培養,最快時間上崗,最大利益獲得”的理念。單純從自身利益考慮,更加傾向聘請具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而畢業生手中的學曆或學位證書在轉化為勞動成果前還隻是一個符號。這與畢業生在擇業時希望鍛煉提升綜合能力的意願相矛盾。

2.用人單位與高校之間沒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對接平台。單位的需求與高校的培養脫軌。使得高校未能順應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所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造成人才“相對過剩”。

3.缺失有效而順暢的信息發布製度。招工者和求職者都無法第一時間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社會上產生了部分崗位虛位以待和很多畢業生求職無門的現狀。

4.部分單位在畢業生的選擇方式上有失偏頗。一些單位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過分顧慮女大學生的婚姻因素,生理因素等,對女大學生的求職設置了障礙;還有一些單位在地域上對畢業生提出要求,過分考慮本單位與當地聯係緊密程度及自身業務情況等,拒絕外地求職畢業生,從而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三)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就業準備不足,缺乏長遠就業規劃,學生通常隻將注意力集中於學習和考試,而忽視了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對社會市場變化的關心程度較低,沒有職業目標的概念,沒有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形勢,對自己沒有一個很好地定位,在臨近畢業時表現出的不是滿懷信心而是對於就業的茫然和恐慌。另外,部分畢業生缺乏職業素養,對單位忠誠度不夠,缺乏對單位的奉獻精神,個人誠信度較差等因素增加了企業對人才的培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