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訊技術改變生活(1 / 2)

通訊技術改變生活

讀者來信

人類為了實現通信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鴻雁傳信、鯉魚藏書和驛寄傳信等早已成為曆史,電報、書信也逐漸退出了舞台中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用在當下可以說是再貼切不過了。當智能手機出現以後,人們對以前的手機隻會是棄之如敝履。技術不會溫情脈脈,技術的更新換代往往是喜新厭舊、優勝劣汰。蘋果手機首先掀起了這場變革,不能不說喬布斯確實用小小的手機改變了世界。而微信的出現也著實激發了用戶的使用興趣。似乎還沒有哪那個行業能像通訊技術的變革一樣能夠迅速征服所有人,由此可見通訊技術服務於人的巨大潛力。

人們之所以如此喜愛新的通訊技術,除了便利之外,還在於技術能夠帶來超越平庸和當下的力量。超越當下、追求心靈的自由是每一個人的願望,以往人們大多通過藝術的途徑來實現這種超越,現如今手機與網絡的融合使得網絡無處不在,人們可以時刻把虛擬社會帶在身邊,打發任何一段無聊的時光,暫時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在另一個領域與人溝通交流。當然,與追求藝術相比,這種對平凡生活的超越隻能是一種技術性的超越,它不會帶來深層次的審美體驗,隻是拓展了日常生活的空間和維度。一旦處理不當,對現實的冷漠和對虛擬的沉迷會讓人失去融入社會、改造社會的熱情,個人重新變成原子式的粒子,遊離在社會中。這種結果應當是值得警惕的。

打破這種分散的狀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參與者不僅僅是個人,還有媒體等社會組織。利用社會組織特別是權威社會組織的有序性來調和個人的無序性,讓人們體驗到網絡和現實距離的拉近,可以有效淡化這種疏離感,從而讓生活更加真實,也讓聯結社會的紐帶變得更加緊密。二維碼的出現應該說就是這樣一種嚐試。一夜之間,二維碼出現在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上,還有更多的行業也在應用二維碼。當你走進一家咖啡屋,或是一家餐館,店員都會親切地告訴你可以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加關注,這樣消費就可以打折。而當你翻看一本雜誌,可以發現廣告頁上的商品旁邊出現了許多個二維碼,直接掃描就可以登陸網頁購物,這種看到廣告就可以購物的快捷方式被很多商家所青睞,而成本卻很低廉。

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它的載體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手機,智能手機可以說就是一個迷你電腦,而電腦就是放大了的手機。電腦和手機各自的發展為網絡到達千家萬戶提供了物質載體,這種媒介融合的趨勢今後會越來越明顯,而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人類交流史上的一次進步,代表了人類向著未知更進一步。

新技術的研發需要技術人員孜孜不倦地探索,而技術的發展走向卻是我們可以預見的。使人類的三大傳播係統——聲音、文字和影像在網絡上實現即時同步傳播,並讓這種溝通有效地和每一個人嫁接,是技術發展的終極目的。那麼,技術的發展是否會有終止的那一天?我想或許不會的,技術的背後是規律,隻要規律還沒有被人們全部窮盡,那麼技術也就不會窮盡。正如一句廣告語所說:溝通無極限。技術也會無極限,同樣,生活也將永遠無極限。(北京 冉博)

網絡版權之殤

從5月9日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部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規範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秩序專項行動,主要針對當前網站登載新聞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整治新聞來源標注不規範、編發虛假失實報道、惡意篡改新聞標題、冒用新聞機構名義編發新聞等違規活動。

事實上,現今國內網絡傳播中的違規方式遠不止上述幾類病弊,客觀審視,部分網絡媒體大範圍地侵犯原創作品的網絡版權也是急需規範的問題。比如,一些網絡媒體大量違規轉載報刊原創圖文作品,事先不告知原作者,事後不支付稿費,並且常常不搭理作者的主動問詢;一些大型數字資源網站,擅自把作者首發於報刊的非論文式稿件,調整成論文的標準格式;一些網站遵循客戶的需要,以網絡媒體作者的原創稿件來吸引網民,從而達到擴大廣告受眾麵的用意,乃至擅自把商業軟文、圖片直接混入原稿標題、主體內容,依舊不告知作者,不支付作者報酬;一些網站頁麵很容易找到色情圖文,各類虛假欺詐廣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