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蔣介石派李彌率部撤往緬甸、瀾滄、泰國交界地,任滇省政府主席兼滇綏靖公署主任。李國輝和譚忠把軍權完全交給了李彌,因而,金三角的鴉片生產和販運,又先後迎來了李彌時代和柳元麟時代。
金三角地區鴉片的產量,李國輝到來之前的1949年,年產僅有區區37噸。到1959年,金三角已經經曆了李國輝、李彌和柳元麟三個時代,年產量不過每年60噸。此時的金三角貌不驚人,毒品產量都沒有暹羅、瀾滄和安南幾國多,這些國家年毒品產量都是100多噸以上。
後來,又一位“梟雄”橫空出世,將金三角的毒品生產,帶進了“黃金時代”。隻可惜,這個梟雄是一個毒梟,就是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最臭名昭著的金三角一代大毒梟,坤沙。
50年代初,坤沙加入了駐在撣幫的李彌殘部,學會了一些軍事常識和戰術知識後,組織了一支專門護送毒品的小型販毒武裝,開始涉足毒品生產和販運。1962年,坤沙向洪沙瓦底政府宣誓效忠,被任命為“弄亮地區民眾自衛隊指揮官”。
得到合法身份後,坤沙逐步奪取了李彌曾經控製的撣幫,並大力發展罌粟種植,征收毒品過境稅,建立嗎啡和海洛因提煉廠,直接生產和銷售毒品。他的部隊也發展到一萬餘人,配有美式M-16步槍等裝備,購買了北極熊軍隊製式防空導彈。坤沙逐步洪沙瓦底境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控製了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貿易的80%。
在坤沙的經營下,“金三角”一躍超過哥倫比亞,成為世界最大的毒品王國。1970年產量達到一千噸,八十年代初,攀升到了年產兩千噸的水平,打破了世界記錄。坤沙個人,也因此成為世界最大的毒梟和“鴉片大王”。
景猛小鎮位於毒品流通的咽喉要道之上,但即使是坤沙權勢熏天時,也未能完全控製住它,它實際上的控製人,一直是曾經一度輝煌的緬共遊擊隊。
1939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一批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從此,緬共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洪沙瓦底的政治舞台。
到六十年代中期,緬共發展進入黃金鼎盛期。根據地發展到九塊,人口近百萬人,武裝部隊發展到3萬餘人。景猛所在的南佤,遊擊隊也發展到兩個旅,共四個營。
此時的緬共,作為一支政治力量,已經擁有強大的社會基礎。而緬共武裝,則成為幾乎與政府軍勢均力敵的強大軍事力量。但是,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六十年代中期,處於發展巔峰時期的緬共,卻因內部動亂而葬送了這一大好發展局麵!
從1966年底起,緬共開展了血腥的“黨內革命”,無情打擊,互相內訌,自相殘殺,嚴重削弱了緬共黨和“人民軍”。1968年春,洪沙瓦底政府借緬共內部發生大動亂時機,政府軍以兩個主力師(第77師、第88師),向勃固山區緬共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
內亂中的緬共無力迎戰,軍事上遭遇重大失敗,隻好退入緬東北山區。
軍事失敗,外援枯竭,經濟上捉襟見肘,緬共陷入困境,各部隊開始利用鴉片貿易解決經費來源。鴉片生意逐步成為緬共中央主要經費來源,四個軍區乃至一些遊擊隊也紛紛經營此道,“人民軍”各部都各顯神通賺錢,販黃砒、賣鴉片,甚至設廠加工海洛因。
景猛小鎮在南佤遊擊隊的控製之下,自然成為毒品運輸的重要節點。
M軍三角洲小隊進入金山角,吸引了坤沙的撣邦解放軍(MTA)和南佤的緬共遊擊隊等地方武裝的注意力,使兄弟小隊和飛鷹叢林戰士得以迅速脫離和當地武裝的接觸,隊伍隱蔽在景猛小鎮旁邊的叢林間,開始休整,靜待夜色來臨。
“國棟注意,全隊注意,我們周圍有人窺視,注意搜索!”虞鬆遠命令道。
“虞隊,這個窺視者應該沒有威脅。”楚蕙說。
“有人一直悄悄跟著我們,不管有沒有威脅,也應該加強警戒!”叢林戰專家邱國平自然也感覺到了有人窺視小隊。
景猛小鎮隻有千把人口,幾十排竹樓,幾乎看不到磚瓦房。但在小鎮的北方林地邊緣,卻有一片木質結構的廠房,那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毒品加工廠。這裏是湄公河航道上一個中轉站,沿江的碼頭上,臨時停泊著十幾條南來北往的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