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洛夫元帥希望通過清剿,切斷遊擊隊和“聖戰者”的外援渠道,殲滅遊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地區,包括潘傑希爾穀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地區。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清剿”,前後達8次之多。
最嚴重的一次是,第40集團軍出動1個摩步師,配屬各特種作戰旅團,作戰群總兵力約2萬餘人,采取全麵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等重裝備掩護下,向北方的潘傑希爾山穀內的馬蘇德遊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
在重點清剿期間,北極熊在國際社會壓力下,勉強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喀布爾政權和清真之國政府代表,已經先後舉行多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任何協議。
經過近四年戰鬥,抵抗組織日益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3年10月,北極熊第40集團軍投入總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而抵抗組織則發展到了約10萬人左右。
在正麵大規模進攻的同時,索科洛夫元帥命第40集團軍迅速改變戰術,以格魯烏斯貝茨納茲部隊為主,以各師旅團紛紛成立的偵察部隊為輔,就象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人民解放軍,派出若幹小部隊進深山老林剿匪一樣,以小部隊對小部隊,以遊擊戰對遊擊戰,全麵展開專門針對抵抗者或“聖戰者”的隱秘、定點清剿活動。
這一戰術的成功實施,對我軍也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它是裝甲集群作戰大師索科洛夫元帥,在高原戰場非傳統作戰形勢下,對軍隊編製、戰術等的一次探索和嚐試。也是第40集團軍這支鋼鐵洪流,不斷適應戰場形勢變化的產物。
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第40集團軍迅速控製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境內主要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後,先後建立起24個大戰區和101個小戰區。每個師的防區麵積達20萬平方公裏,每個團的防區達7-8萬平方公裏。
在莫斯科眼裏,戰爭應該到此為止。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當外國軍隊出現在這個伊斯蘭國家後,反倒激起該國民眾空前的團結和反抗精神。越來越多的抵抗組織和“聖戰者”,在當地居民幫助下襲擾駐防占領軍,山地、峽穀、葡萄園都成了天然的戰場。
當第40集團軍的機械化洪流,步履蹣跚地出現在興都庫什山地和南部荒漠時,抵抗組織可以從這些隱蔽的大山中,隨時發起攻擊。當占領軍空中力量來襲時,他們又可以迅速鑽入這些連綿的大山,變得無影無蹤。
而第40集團軍建在道路邊的兩條輸油管,是鋼鐵大軍的“生命線”,雖然設立了無數兵站保衛,但油管太長,區域太大,不時被襲擊、截斷。當地居民,也紛紛偷偷地截斷油管,瘋狂盜取油料。
第40集團軍遭受的首次重創,是在1980年初春的薩朗隧道。
當時一支得到坦克加強的補給車隊,剛好從烏茲別克斯坦開來。開出隧道口時突遭伏擊,化作小股部隊的抵抗者,埋伏在隘口和大路兩旁。人數眾多的第40集團軍的行軍縱隊無論如何反擊,對方都始終控製製高點,然後輕鬆逃走。
薩朗隧道戰失利,暴露了第40集團軍正規軍麵對非傳統作戰的無奈。到底是世界第一流武裝力量,第40集團軍迅速反應,快速調整原有編製和作戰方式。
從1980年7月起,第40集團軍撤回國一批多餘的部隊,留在戰區的部隊則進行大規模編製調整和戰術整合,將結構臃腫的機械化步兵師,全部改編為旅。旅下設靈活機動並能獨立作戰的營戰鬥群,並以營為基本戰鬥單位,提高反應速度和作戰靈活性。
為應對突發事件,第40集團軍還將加強營改造為作戰值班分隊,它們裝備較多的裝甲車輛,以保證人員和武器輸送,人員編製則根據需要隨時增減。
但營規模的作戰行動,仍無法麵對戰場變化。
第40集團軍占領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抵抗組織或“聖戰者”發動的遊擊戰爭幾乎控製了80%的鄉村地區。由於主要是遊擊戰,且都具有突發性、突然性和跨躍性等特點,這就要求占領軍必須具備極強的快速反應能力,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堅韌不拔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