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潛在熱點(2 / 2)

軍委要求我們,要從地緣政治角度,充分認識實施西部戰略的重要意義。從地理空間特征上看,中國是一個陸權和海權兼具的大國。在中國的西部、北部、西南部,被認為是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一部分。這一地區之所以被認為是曆史的地理樞紐,是因為中國的這一廣大地域,是幾大文明交彙的地帶。

在全球範圍內,再也找不到一個區域能夠與這個地域相比。中華文明(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在這裏相遇。幾大文明在這裏爭鋒、衝突、融合。因此,這裏是衝突之地,也是榮譽之地。

文明的交彙與衝突並不是使該地域成為“曆史的地理樞紐”的全部。幾大文明體係在這裏落實為幾個大的國家:中國,北極熊,天竺等。除了這幾個大國外,中國的西部、西北部,還與被布熱津斯基稱作“歐亞大陸的巴爾幹”的“潛在熱點區域”相鄰。

這些“潛在熱點地區”,包括西亞和中東各國、北極熊的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一地域將來會是極其複雜的“破碎地帶”,大國爭相在這個地域施加影響。而由於特有的地理位置,相關各方從來都認為,未來中國將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潛在競爭對手。

中國麵臨的地緣政治複雜性,還不僅僅限於此。

中國除了是歐亞大陸上一個重要的陸權大國外,還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有一萬八千公裏的海岸線,海岸線總長度位居世界第四位,自南向北,跨越寒帶、溫帶、亞熱帶三個自然地理區域。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主張的海域麵積達300萬平方公裏,大陸架麵積居世界第五。

但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大陸國家。中華文明發源於內陸大河,因而被認為是大河文明,與西方的海洋文明相區別。海洋對於中國的地緣政治意義,長期處在隱晦不明的被忽視狀態。雖然也有一些強調海洋的言論,但是,對於海洋的地緣意義,一直沒有係統化為國家意識。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從中國1840年以來的近代史來看,地緣政治中的海洋方麵,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地理樞鈕”。中國近現代曆史的進程、形態,都取決於海洋。未來中國的曆史樞鈕,也將主要取決於海洋。

把海洋因素納入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使中國的地緣形勢顯得更為複雜。在中國周圍分布著M國、倭國以及東南亞諸國。如果說在中國的西部,由於“歐亞大陸巴爾幹”的存在,而凸現了中國地緣形勢的嚴峻。那麼,由於台灣問題、由於海域劃分上與其他國家的分歧等,中國未來在東部、南部海域,形勢將更加嚴峻。

綜合考慮中國的地緣形勢,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如此複雜的周邊環境。沒有一個國家周圍有著如此多的大國,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周圍分布著那麼多複雜的民族和文化。沒有一個大國象中國這樣,周邊蘊含著這麼多動蕩的種子。

這樣的環境,使中國成為未來世界的地理樞鈕。傳統的地緣政治學認為俄國、中亞、東歐是世界的“心髒地帶”,這反映著英國、德國的全球政治構想,基本上是歐洲中心世界觀的產物。在全球主義時代,真正的地理軸心,自然還在歐亞大陸,而就對於曆史的影響而論,地理的樞鈕應當在中國,它構成了連接未來兩大地緣中心的“合頁”。

中國的這一地緣地位,經常被分析家們所忽視。即使像布熱津斯基這樣著名的地緣政治分析家,也對此估計不夠。中國近代以來悲慘的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對中國目前的發展勢頭還不能很確定判斷,是導致布熱津斯基未能正確估價中國未來地緣政治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廣進最後說,“會後,軍委主席、副主席專門在西郊賓館召見了我們,明確指示我部,研究西部形勢,做好充分準備,適當時機,派出強大戰術小隊,完成這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即維護我駐清真之國人員、機構安全,將北極熊拖在西域高原陷阱,讓它無法分心威脅我北方邊境安全。”

“同時,要深入虎穴,評估、掌握、瓦解M國和西方(包括倭國)的長遠戰略圖謀,堅決打擊可能影響我國西部長遠安全穩定的力量。這項任務,是帶有長遠國策性的戰略性任務,作戰難度大、政策要求高,這也是對你們兄弟小隊的一次最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