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這天開始,舒同、陳天、陳靜就正式成為虞新河、虞新民的義子、義女,周昆等人,也沒有再來找他們的麻煩。這個由四個家庭組合起來的大家族,也度過了自於月月和王鳳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笑容又慢慢回到她們兩人的臉上。
難熬的冬天,終於慢慢地過去,天漸漸不再那麼冷了。教授和陳老師的身體,隨著氣溫的升高,竟然奇跡般地慢慢好了起來。但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倆,仍定時給他們把脈,繼續吃了一段時間的湯藥。
蘇北冬天奇冷,春天升溫也快。從四月份開始,緩過勁來的於月月和王鳳,開始把自家的菜園掇弄得是風生水起,瓜果蔬菜豆角秧兒生機盎然。門前的樹上,菜園的柵籬上,都爬滿葫蘆苗兒。路邊、溝沿的拾邊地兒,她們都種上南瓜、西瓜、菜瓜。她們甚至幫助、指導佘文芳與佘文秀,科學種植蔬菜,這很有點讓人吃驚。
她們也都是聰明的女人,剛搬來農村時不會勤儉持家的尷尬很快便成為曆史,知識女性的優勢,便慢慢地顯露出來了。種菜、種瓜、種果樹,甚至自留地裏的麥子,都開始象她們一樣,都長得嫩綠嫩綠的,嬌嫩而富有靈性。
到萬物複蘇,春暖花開的時候,教授的身體也已經基本痊愈,能自己到室外慢慢行走了。陳老師咳血的毛病,由於虞新河兄弟倆的悉心調理,也慢慢地有了好轉。
更讓他們舒心的是,由於虞新河、虞新民兄弟收舒同和陳嵐為義子,幾家已經真正成了一家人,那些打寡婦於月月主意的人,是徹底死了心。房屋旁邊大道上無事閑逛的人少了,夜裏莫名其妙的敲於月月東頭房窗子的聲音,再也沒有出現過。
到夏收時,虞新民作為第六小隊隊長,忙著組織麥收。小隊幾百畝麥子,平均畝產四百多斤,全部達到了“上綱要”(注,畝產400斤)標準,扛回了公社的糧食生產先進紅旗。
原來,大前年春播前,針對蘇北大田作物粗放種植的習慣,教授經過閱讀和總結各地經驗,向虞新民提出建議,建議改變撒播種植小麥的習慣,采取分壟、分行集中種植、分階段施肥的方法。既可以增加通風、透光,又可以促進分蘖,提高產量。
虞新民前年當年便在四家的自留地裏,進行了試驗,果然畝產提高了1/2至1/3。這可不得了,全小隊四百多畝麥子,如果全部提高這麼多,可就全部“上綱要”了,有的好地塊甚至能過“黃河”(注,畝產600斤)了,交公糧後,全村剩下的糧食也絕對夠吃了,還怕什麼春荒。
於是,去年底種植春小麥時,六小隊完全按照教授的建議,在全小隊六百多畝麥地裏全部進行試種,果然,今年夏收嚐到了甜頭,第六小隊產量大幅提高。大隊書記周建國聞信,大為吃驚,立即帶人來總結經驗。決定從明年開始,在全大隊推廣。
周建國是個雷厲風行、很有魄力的基層幹部,看準了的事,說幹就幹。
果然從第二年開始,便普遍推廣至全大隊。第三年逐步推廣至全公社、全縣,使全縣糧食生產上了一個大台階,全部達到了“上綱要”標準,成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省報還專門報道了此事,但記者卻遺漏了教授這個“四類分子”的重大貢獻。
對此,虞新民頗有歉意,經曆過風風雨雨的教授自然不會當回事,隻是一笑了之。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