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一個卓越企業發展的行動路線圖(1 / 1)

探究一個卓越企業發展的行動路線圖

前沿

中國無疑湧現出許許多多成功的企業。但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和一個卓越的企業之間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其間橫亙著的,不僅僅是距離,還有鳳凰涅槃式的脫胎換骨。而所有這一切發生和發展,都必然包含著貫穿始終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以便為自己的發展營造更加適合的體量、架構和模式。

一個做大了的成功企業的尷尬在於,它自以為在按照一家正常的企業去發展,但它周圍所處的環境和社會,卻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之一就是一個成功企業迅猛的發展會使它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巨無霸”式的寡頭——任何市場隻要它一進入,其它的競爭者就會無形中感到巨大的壓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成為社會批評和挑剔的對象,成為人們嚴苛對待的對象,肯定不是一種讓人感到舒服的狀態,但它卻是一個偉大企業成長過程當中必須經受的壓力和挑戰。在中國企業的成功發展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成為一個卓越企業的行動路線圖是什麼?賴以成功的社會土壤是什麼?一個卓越企業應該具備怎樣的氣質與胸懷? 我認為大致有三個要點:

首先,一個卓越的企業,應該善於傾聽。做企業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兩種誤區,一種是埋頭做事,兩耳不聞窗外事,隻管一心把產品做好,把企業經營好,雖然對市場的感覺良好,但卻不知道怎麼跟社會交流,甚至害怕跟社會交流;還有一種是成天架著高音喇叭對外喊話,隻顧自說自話卻不願意聽取社會的看法。在我看來,這都不是卓越的企業,真正卓越的企業,麵對社會和公眾永遠的謙遜的,它總是用謙卑的心態,來傾聽來自社會各個層麵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不僅是給自己提供一個反思自己的機會,其實也是在幫助企業與它所處的社會形成一個友好的關係圈。我們很多企業,現在恰恰缺乏這樣一個友好的關係圈。也許在企業走上坡路的時候,負作用還不是太明顯,一旦遭遇危機,企業發展不順的時候,突然就會發現,批評之聲從四麵八方潮湧而來,頗有“牆倒眾人推”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是企業早在社會關係的層麵上被這個社會所拋棄了。

其次,一個卓越的企業,絕對不是一個隻關注自己成長發展的企業。一個普通的企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能把自己的企業做好;但一個卓越的企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能營造一個更為良性的業態,並幫助更多的企業取得成功。就像孔子所說的,“獨樂樂,眾樂樂,孰樂?”小企業可以小樂、獨樂;卓越的大企業卻必須要做大樂、眾樂。這是社會默認分配給卓越企業的屬性,如果企業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角色,那麼它就會失去社會的支持土壤,受到來自社會的詰難和批評。許許多多正在高速成長的中國企業正在麵臨一個企業轉型的關口:從過去的關注自己成長,變成必須關注整個產業的成長、關注社會生態圈的形成。

最後,一個卓越的企業,要有領導者的擔當。做大企業難,做卓越的企業更難。從成功向卓越邁進的過程中,需要學會修煉“領導者”的氣質。何謂領導者氣質?我想就是敢作敢為、敢為天下先的擔當。換句話說,這個卓越的企業常常肩負著為整個行業代言、並為行業甚至社會尋找方向的責任,常常需要做“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情,而且還得告訴後來者石頭在哪裏。

不知道中國成功企業的高層們是否真切地意識了這一點:現在的社會期許中,你必須站在行業和社會的高度上規劃自己的發展和戰略。在這個高度上,你隻做自己的事情已經遠遠不夠。就像大家經常打的一個比方:你原本隻是一頭小象,在瓷器店裏和其它瓷器相安無事地生活,沒想到不知不覺地長成一頭大象,擠得周圍的瓷器一片驚叫和破碎之聲,瓷器店已經無法容納。你該怎麼辦?是繼續擠壓這間小小的瓷器店,和大家爭奪空間;還是建造一個新的瓷器店,既讓自己輕鬆生長,也讓更多瓷器有安身之所?希望我們的成功企業和企業家們能夠以一種更為自覺的態度思考著中國式的企業發展之路、尤其是一個立誌於做卓越企業的行動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