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
李豔華
心理學。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已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望文生義,心理學就是研究心裏想什麼的科學。進入北大之前,同許多人一樣,我也並不清楚心理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科學,但是當初我卻是執著地在第一誌願欄裏填上了北京大學心理學係。
高三時,學校裏頻頻出事:入學投一個月的新生打架打得頭破血流;入學成績極好的一個學生在一天半夜悄悄去了上海,直到幾個星期後混不下去才給家裏打回電話來……最令人震驚的是高考前一個月我們班的一個同學留下幾封信獨闖天下,老師焦慮,同學不安。一係列的事。讓一些年老的教師不由地感歎:唉,現在的孩子!真不知道他們成天在想什麼……也許正緣於此,我萌生了要當一名心理學家的念頭。其實並不了解心理學,隻模糊覺得學了心理學就可以明白許多事,可以避免這些不幸的事發生。
到了高考報誌願的時候,我開始犯愁了,我並不擔心自己的成績,這次臨場發揮得很好,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計算機?通訊工程?不喜歡,一看就讓人想起埋頭於題海的慘景;醫學?財經?沒興趣,一想要背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就頭疼。唉,報什麼呢?我漫不經心地翻著招生報,突然眼睛一亮:心理學係!我差點兒叫出聲來,沒想到真有這麼一個係,而且是在北大,真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就這樣,我走進了北大,知道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及心理過程的科學。它包括著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臨床、教育、工業、廣告、情緒等等大約二十個學科。心理學不同於一般的科學,它可以促進人類精神生活方麵的和諧、快樂和幸福,這是其他科學無法比擬的。但是心理學並不是萬能的,聽說我是學心理學的,不止一個人問我:是不是有人往你對麵一坐,你就知道他在想什麼?還有人問:你能不能教我很快地看透一個人?我隻能報之一笑:他們過於迷信心理學了,要真是這樣的話,跟一個學心理學的人在一起豈不是太可怕了。
心理學係在北大被歸入理科,但它確實是偏文的。這一點我倒是很滿意,我對於文理並沒有什麼偏好,因為我並不清楚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工作,所以我也不想學一些專業性太強的東西。在我們係的必修課中,有高等數學、物理、心理統計、SPSS統計軟件包,也有實驗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以及生物學、生理學等等,計算機語言、程序設計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於學科特點,我們的課堂是生動活潑、興味盎然的。為了完成一份心理實驗報告,我們不得不互相討論,查閱資料,往往要花去一個工作日,卻是樂在其中。當然我們也會為高數之難、心理統計之煩而抱怨,但抱怨過後仍是耐心細致地去學。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我覺得學心理學可以鍛煉心思的縝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使你樂於與人交往。
剛入學時,我的興趣在心理谘詢上,幻想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名谘詢員。幫助人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這是多麼崇高的事業!可是我越來越發現自己恐怕難以勝任這項工作。有人說,學心理的人都變態。這是誣蔑,但是做一個谘詢員,如果自己對心理垃圾的淨化能力不夠強的話,會把自己也繞進去。據說在國外,每個心理醫生也都有自己的心理醫生,需要定期地把收集來的垃圾清理掉。我的多愁善感、情緒多變讓我對自己沒有信心。
關於畢業以後的分配情況,就目前來看並不樂觀。心理學尚屬冷門,心理谘詢業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也還沒有明確的規章製度。就我所知,畢業生去向一般為各大專院校,從事心理教研或是心理谘詢工作,或者到各公司從事人事測評工作,應考公務員或其他。因為心理學屑基礎學科,所以出國、考研相對容易。本科生每年有兩三個人能申請到國外大學的獎學金,也有的上研以後才考慮出國,一般說來,研究生到國外能夠申請到助教等職務,生活相對穩定。據一位老教授說,他的學生在國外定居的,現在都改行搞統計了。至於考研,每年都有三四個保研名額甚至更多。因為我們每屆本科生隻有二十來個人,所以考研比較容易,用一位師兄的話說就是:隻要想考就能考上。這當然有些誇張,“想”的背後當然是刻苦學習了。
目前,心理學在美國極為盛行,而在國內卻不可避免地偏居一隅。但是,我想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心理學將在各方麵越來越顯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工作者也終會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要有自己的主見
鞠春潮
先說說我對報誌願的看法。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雲亦雲。誠然,作為一個高中學生,我們還涉世不深,缺乏經驗,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填誌願前,應該征求老師、家長們的意見,還要多留心有關高校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但你不應該讓別人的意見左右你的決定。比如說,如何看待專業的冷與熱這個問題。冷門專業是不是一定不好?畢業後發展前景一定不如讀熱門專業?這需要你自己分析。有些學校的冷門專業正是這個學校的特長,如考上就能獲得該專業最好的教育,要是你對這些專業又感興趣,那其實考這個專業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高考時風險小,入學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畢業後一定能成為該專業一流的人才,工作也相對好找,而且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而如果一味追求熱門專業,不看這個專業是否是你報考學校的特長,你自已對這個專業是否感興趣,畢業後未必就有好的發展。
在做出專業的選擇時。還必須考慮到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一些熱門專業之所以熱門,原因就是社會缺乏這些專業的人才,而這種人才又相對較少,那麼他們的待遇必然就會越來越高,要求從事這些專業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比如說計算機、法律、醫科、管理等專業的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目前和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缺乏,能從事這些專業,而且能成為這些專業的佼佼者是再好不過了。同時應該指出,有些人才,社會現在缺乏,幾年以後未必就還缺乏,而有些人才的需要,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不是絕對的。這就要求在做出選擇時能有一定的預見性。總之,對專業的選擇,必須考慮到所選擇的專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是不是社會所需求而從事者又較少的那種類型。
如果社會需要同自己的理想衝突怎麼辦呢?我想關鍵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絕對化,死認著一個專業不放。比如說,如果你的理想是當政治家,你完全不必非要考一個政治學專業,能考經濟、法律等與政治相關的專業即可,甚至學理今後也能從政。如果你的理想是當一位醫生,也不一定非要考個醫學院,你可以考生物學的專業,今後考研究生的時候再考醫學院,而且良好的生物學基礎對一個醫生今後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總而言之一句話,報專業的時候,千萬不要把自己限製死,和自己的理想相關的專業都可以考慮。這樣,選擇麵寬了,自然就能找到自己的理想與社會需要的結合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