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鼓勵孩子多和別人交往(1 / 3)

第十四章 鼓勵孩子多和別人交往

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在進入團體生活都會麵臨人際關係的謀合期,在麵對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一樣會出現“自我中心”的現象,看到玩具都想自己先玩,而且隻想自己多玩一會兒,跟本不會想到其它小朋友也一樣的想要玩,即使知道其它小朋友想玩,也不會願意禮讓,孩子為玩具經常上演爭奪吵架的情節,“輪流”、“等待”更非屬於幼兒自發的行為,這種現象並不是幼兒自私或道德品質不高,而是人類自然的表現。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人際交往

人是群居的生物,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得信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智能,以及溝通協調,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有了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建立良好人際交往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人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於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有利於人克服困難、促進事業的成功,並實現人生價值。

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在進入團體生活都會麵臨人際關係的謀合期,在麵對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一樣會出現“自我中心”的現象,看到玩具都想自己先玩,而且隻想自己多玩一會兒,跟本不會想到其它小朋友也一樣的想要玩,即使知道其它小朋友想玩,也不會願意禮讓,孩子為玩具經常上演爭奪吵架的情節,“輪流”、“等待”更非屬於幼兒自發的行為,這種現象並不是幼兒自私或道德品質不高,而是人類自然的表現。

對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家長要教導他們走出自我中心,學會公平、分享、禮讓、合作等基本和諧相處的行為,這可是培養幼兒良好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第一課。

家長要從日常生活做些預備,例如:常常帶孩子到公園的遊戲場所和一些公園裏偶遇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讓孩子學會排隊、輪流、禮讓等秩序,溜滑梯要等前麵的滑下後才可以滑。安排到同齡小朋友家裏去玩玩具,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應說請借我玩一下,也要學習把自己手上的玩具借給別人玩,不可以硬搶。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尤其是城裏的孩子,他們從小容易被嬌生慣養,身上普遍存在著高度自我、任性的特點。他們又長期生活在鋼筋的世界裏,缺乏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尤其缺少和夥伴們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覺,感受不到來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樂。他們集體感和團隊精神弱些,會比農村的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性更強,加上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辦代替,這樣一來將使許多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還有電視、計算機等現代設備,孩子可以不出家門,就能消磨時間。電視看得越多,就越缺乏人際交往技能。

要讓孩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父母可以從幾個方麵努力:

1、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多與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遊戲,通過讓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立場、觀點與感覺,從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2、多和同齡人打交道。

父母應該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通過與同具齡人接觸,孩子可以學到團結、競爭等一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即使孩子與夥伴們爭吵起來,他還會通過辯解、說理和衝突,了解夥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了自己與別人在感覺和處世方法上的差異。他不僅學會了進攻的勇氣、讓步的涵養,而且還獲得了勝利的體驗、失敗的教訓等。

3、讓孩子學會怎樣同長輩打交道。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與親戚、父母的朋友及同事、鄰裏之間的交往。這項活動要在孩子間嬰幼兒時就加以引導和關注,使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尊重、理解、寬容等優秀品格的同時,他還會不知不覺中增長許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辨別力和靈活性及適應性。

4、讓孩子獨立解決人際關係問題。

孩子碰到人際關係衝突,要鼓勵他獨立麵對與解決。人際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於解決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誌。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厭惡”或幹脆“抗拒”的消極態度。因此,當孩子跟同齡人交往時,遇到矛盾與問題,應該讓孩子迎著問題去主動交涉,而不是回避或拖延,也不要讓父母出麵代為解決。若能有意識地引導、鼓勵,設法使孩子體驗到交往中解決矛盾的成功與滿足,從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總之,人是要生活在群體當中的,每個人都需要從別人那裏獲得信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智能,與別人合作和交拄。父母要明白孩子必須有能力在人群中過生活,必須學會一些基本社會技能,例如怎樣讓大家認可、獲得友誼,怎樣善於理解、寬容別人,這些將是孩子邁向成功的很關鍵的一步,關係到他一生的發展。這些能力與態度的養成,越早越好。

家長總是努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蛋童年的幸福不僅僅是有玩具,有豐足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包括人際往來的歸屬感。父母的羽翼能夠保護孩子一時,但保護不了一世,不如教給孩子融入社會的本領,孩子將有更好的發展。

智慧悟語

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其他人所沒有的某種東西;在任何人身上並不是每一條神經都比別人靈敏,而隻有友誼的交往和相互的幫助才會使所有的人都能鮮明地、多方麵地看清所看對象。

? ?? ?? ?? ?? ?? ?? ?? ?? ?? ?? ?? ?? ?? ? -----果戈理

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有很多的同齡夥伴。大多數獨生子女身邊圍繞的是一群大人,他們交往的圈子裏隻有為他們服務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因此需要朋友,當他們到三、四歲時,需要生活在一個有小夥伴的團體。隻有這樣,才不致對外界社會感到陌生和恐懼。但是,有些父母雖然開始讓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如上幼兒園,卻往往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朋友,限製孩子的自由交往。當然,這些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等等。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孩子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頑皮淘氣的不能交,打扮時髦的不能交。如果孩子想和異性交朋友,幹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孩子還能有朋友嗎?

有時家長的不信任已經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周敏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她:“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周敏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卻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她直到,在父母眼裏,她已經是個心裏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隻要看到她和男同學走在一起,父母就感到不安心。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和異性交往,不但十分反對,還用尖刻的語言對待孩子。劉越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同學提出想到劉越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劉越答應了,雖然她知道父母會為難她,可還是帶同學去了自己家。路上她對同學說,要對父母說是自己的同學,是來找她借書的。她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家裏,父母還算給她留麵子,沒有當時把同學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她的小屋裏來看看,其實是來監視女兒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別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劉越把同學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他們是幹什麼的?”劉越說是自己的同學。爸爸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劉越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劉越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那一天,劉越傷心得不知說什麼好。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裏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也許,您的家庭中沒有這種“比較過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需要在與夥伴們的交往,需要有自己的朋友。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是:

1、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條條框框。

父母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的朋友多半是老實、聽話、膽小的孩子,和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過分害怕什麼石頭砸傷了腦袋之類的事故。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環境中遇到了那些胳膊粗、力氣大、甚至是好欺負小孩子的大孩子時,他們會怎樣呢?他們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而且會因此對外界的環境感到害怕,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封閉自己,不敢結交小夥伴,寧願自己一個人玩或請大人陪自己玩。

2、讓孩子自己結交夥伴。

以成人來說,和朋友的關係以及友誼的形成,表示一個人是否適應社會,是否成熟。如此說來,孩子就更要從小學習結交小夥伴。父母應該引導他們進入一個愉快而又適宜的團體,而不要代替他們。

3、孩子和同伴有小矛盾父母不要插手。

當孩子在與小夥伴們發生糾紛時,父母尤其不要代替他們思維,代替他們分析,代替他們和孩子的夥伴“算賬”,這樣無疑將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使孩子產生依賴性,覺得有父母的堅強後盾,遇到什麼麻煩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庇護,這對孩子極為不利。

4、讓孩子勇敢的麵對各種交友問題。

給孩子多一點關心。當孩子在結交朋友時受到了冷淡,遭到嘲笑、排斥時,父母應該及時地給予關心,並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懷疑等,讓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觸小夥伴,並從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增長才智!

智慧箴言:

一個永遠不欣賞別人的人,也就是一個永遠也不被別人欣賞的人。

——汪國真

當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發生矛盾,怎麼辦?

當孩子和同伴發生矛盾的時候,家長首先應該討論的不是方法,而是分析原因,再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

小楓快6歲了,上幼兒園大班。她和鄰居宇軒關係不錯,每天早上一起去上幼兒園。但宇軒是一個特別愛生氣的孩子,比如說,早上小楓見到他特別高興,就笑咪咪地摸了他的頭一下,宇軒就打了過來,小楓還以為是和她鬧著玩呢,就笑著打了回去。宇軒更生氣了,就對他媽媽說小楓先打了他。小楓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就對宇軒說:“小楓不是打你,她是摸了你一下,你們是好朋友呀。”可是宇軒依然生了一大肚子的氣,宇軒媽媽什麼話都沒說。

到了幼兒園,兩位媽媽一起站在門口給孩子脫衣服,有一個小男孩跑來和小楓說話,可宇軒硬是拉著那個孩子一個勁兒地說:“你別理小楓!你別理小楓!” 那個小男孩沒聽宇軒的,宇軒就更生氣了,大聲喊:“周小楓真討厭,她是最討厭的人!”

小楓從沒和誰吵過嘴,站在那裏有點兒生氣,但又不知道說什麼。宇軒媽媽隻顧著給孩子脫衣服,對於宇軒的話就象沒聽見似的。小楓媽媽本想替女兒說幾句,但考慮到兩家關係不錯就沒說話。等宇軒進了教室,小楓媽媽蹲下對小楓說:“宇軒那樣說是不對,你就當沒聽見,別去和他計較!” 小楓媽媽知道這樣說孩子會覺得委屈,可老師、小朋友、宇軒媽媽都在旁邊,不知道應該怎麼安慰女兒。

小楓媽媽不願意為孩子的事鬧得兩個大人有什麼不愉快,可是宇軒天天為了一點點的小事就生小楓的氣。有一次小楓早上去找宇軒,笑著做鬼臉和宇軒打招呼,卻被宇軒從家裏哄出去了,搞得小楓很生氣。小楓媽媽麵對這種情況不知道怎麼辦。

小楓媽媽應該認真分析一下,是什麼惹怒了宇軒?是因為小楓用手摸宇軒的頭嗎?是不是小楓的鬼臉讓宇軒覺得有些嘲笑的感覺呢?還是小楓在幼兒園裏人緣比宇軒好?或者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處理孩子矛盾的時候,我們首先討論的不是方法,而是分析原因。因為不同的矛盾應該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如同我們希望宇軒做到一樣,宇軒的媽媽也希望小楓不要“惹”宇軒。所以,首先我們要分析。也許宇軒是有些羨慕小楓的好人緣呢,他隻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羨慕而已。對於可愛的小楓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摸宇軒的頭,有些孩子會不喜歡別人摸他的頭。第二,小楓媽媽應該告訴小楓:“你知道宇軒容易生氣,對嗎?他剛才打你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惹他呢?我覺得你應該多讓宇軒和你的朋友一起玩,這樣宇軒不就慢慢地開心了嗎?你是他的好朋友,就應該幫助他找到快樂!但是,這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你能夠完成好嗎?這個任務很難,可能你要受委屈,可能你要被他說。可是,你在幫助你的朋友。媽媽會支持你,媽媽是你的智囊團!需要幫助的時候給我一個暗號,這個暗號嘛,你自己定好嗎?”這樣做既讓小楓轉移了宇軒不喜歡自己的感覺,又有機會幫助她提高自己的能力、強化責任心。

小楓媽媽所說的(宇軒那樣說是不對,就當沒聽見,別去和他計較!)並不十分恰當,這些話本身就有問題,首先,我們麵對矛盾,不能因為目前不知道如何解決就逃避它。視而不見才是讓孩子受到的最大的委屈,而且“不計較”看上去是一種寬容,但是是否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呢?特別可惜的是失掉了一個讓小楓提高的機會。在“計較”的背後是我們對自己權利的重視和自我意識的提高,更是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因為是家族最大的孩子,所以,無論弟弟妹妹怎麼欺負,媽媽都讓打孩子讓一點。媽媽也經常說:“不要計較。”這種態度甚至會讓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懷疑。所以,孩子看中的不是委屈,而是父母處理問題的態度。我們不應該消極地回避問題,而應該主動地解決。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小楓媽媽想把自己的“困難”(和宇軒媽媽的關係)轉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之間的問題不要讓大人尷尬,這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當孩子欺負別人,被老師或其他父母投訴時,家長不要一個勁的道歉,並當著大家的麵責罵孩子。這樣子雖然能息事寧人,但並不能夠真正的幫助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

1、找出原因。用溫和的談話,讓孩子告訴你,他為什麼要欺負別人。孩子欺負別人常常是因為他心中有不痛快或不安全感,

2、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發泄情緒的最佳辦法,學會思考,提高其正確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孩子正確麵對自己犯的錯誤,學習體會別人的情緒,並承擔後果。道歉、彌補等。

4、當孩子學著改正或表示改正時,你一定要給他信心,向他保證你仍然愛他。

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家長也不要一味地把責任推在老師,當著孩子的麵就數落老師的不是,或者直接帶著孩子去與對方父母交涉,這些都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是:

1、讓孩子知道,他被別人欺負並不是他的過錯,告訴他,無論是誰,欺負別人都是不對的,如果有人故意欺負他,你一定會幫助他。

2、和孩子談談,了解孩子被欺負的經過和真相,幫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否有他的責任,而別人是故意欺負還是無意的,如果是無意的,就較寬容的對待。

3、教孩子學會提前反應、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請求幫助,千萬不要“以暴製暴”,用拳頭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反而會使孩子的處境更糟。

4、平時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麵對自己的事情,和小朋友相處,不要怕孩子吃虧,過分保護。孩子在幼兒園裏朋友越多,他就會越開朗自信,受到欺負的機會就會越少。

5、當孩子確實受到比較嚴重的傷害時,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怒火,體諒孩子的年幼無知,和老師一起分析情況,安定情緒和對方父母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吵鬧隻會傷害感情,於是無補。

智慧箴言: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金纓

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

有些孩子非常不喜歡去熱鬧的地方,和別人談話的時候常常臉紅,一見到生人就焦躁不安。這是怎會回事呢?

這樣的孩子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導致這種心理疾病的核心原因就是內心的自卑。在社會中,有相當多的人有這樣的“社交恐懼”,但通過心理的調節都能逐漸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