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閱讀本書之前,先來看下麵幾個場景:
出生前:美國的父母注重準備一個嬰兒房,房裏有各式的掛件與玩具;中國的父母則注重給孕婦及胎兒補充營養。
對待玩具:美國的父母擔心:玩具都買來一周了,孩子還沒有拆掉,不對勁。中國的父母對孩子說:“你怎麼搞的?才買來一周的玩具就被你弄成這樣了,下次不給你買了。”
關於玩的機會: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倒在地上,美國媽媽連忙說:“倒出這麼好看的圖案,不玩太可惜了,我們用牛奶畫畫吧。”中國媽媽生氣地想:“才拖好的地板又弄髒了,需要提醒他下次小心點。”
玩出了意外後:美國的父母帶著孩子上學校道歉;中國父母帶著孩子上學校問罪:“連個孩子也管不好,你們學校怎麼管理的?”
從這些場景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父母始終把玩作為關注孩子的重點(“玩”也是學習),而中國父母卻把關注重心放到“玩”以外的很多事情上(抓緊“學習”,“玩”要克製)。
孩子天性好玩,一個廢棄的飲料罐可能成為男孩的足球,在腳下踢上一二十分鍾;一張大人寫過的稿紙可能讓女孩子折來折去……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許多中國的孩子卻失去了玩的權力,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現在一對夫婦隻有一個孩子,居住的環境一般都在樓上,天氣冷熱、刮風下雨都是父母不讓孩子下樓玩耍的原因。
也有的父母誤認為,孩子在業餘時間要多學一些課外的本領,如鋼琴、書法、繪畫等,學得越多,以後越可能成為一個高水平的人才。還有的父母覺得隻要孩子願意學,就讓他學,現在社會競爭這樣激烈,多學點本領,將來孩子自立時,對生活的適應性會加強。
在學校裏,老師對學生的時間也要求很緊,如果學生玩的時間太多,學習成績下降,老師覺得丟麵子。而在家裏,孩子的學習不如同班學生,父母也會覺得臉上無光。孩子的課外時間太少,遊戲太少,學習負擔太重,最後他們對學習感到厭倦,覺得學習是一件苦事,把很多心思用在如何逃避學習上,即使是最循規蹈矩的孩子,也會討厭學習,因為他們缺少遊戲。
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沉重學習的緩和、休息,是他們本能、本性中必備的享受。有個學者說:“小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可見如果孩子沒有遊戲就失去了天性中的“營養”,他們現在被太多地灌輸一些大人的問題,以後無疑會形成嚴重的心理畸形。
遊戲是兒童學會認識世界、理解社會、關注人生的開始。例如丟手絹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認識到:幾個人在一起玩,就要有一定的規則,沒有規則,遊戲就難以進行。如果有誰違反規則,他就必須被勸阻,否則,就要出局。
實際上,遊戲還是一種綜合的智力開發,生活中許多知識都能巧妙地溶合在遊戲中。在遊戲中,不僅能體會到競爭意識,也能體會到成功和挫折,還能學會對事物的承受能力,同時能培養一些創造性,學到很多老師、父母、書本教不會的東西。
孩子對玩的要求並不高,隻要給他們一點時間、一點空間,三兩個夥伴,他們就能樂此不疲,盡情地玩。聯合國兒童公約裏明確規定:兒童有遊戲的權利。所以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