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聽領他們入王宮的內侍先解說過了,到到大殿之外,所有人需得排成四行隊伍,及殿堂外的一些禁忌,若是獲準進入偏殿,當如何如何,若是被安置在華英殿,又當如何如何。
眼下,秀才們都屏氣凝神,專心遵照先前內侍官的指示。
每路縱隊前各有一名內侍官,領著他們站到了先前大臣們站的位置上,君主所坐的高台旁有一名近侍,見他們站好後,高聲唱道:“行禮!”
所有人一齊下跪,匍匐在地,恭恭敬敬的行梁禮,禮畢,君主道:“起身。”
其聲鏗鏘有力、威嚴無比,乍一下聽到君主真聲,秀才們震驚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梁國立國後,禮部循舊製,遵古禮,將古周禮繁瑣的篇章稍稍刪減,又加進去一些內容,作為梁禮,立國後,梁國人都行梁禮。
見君主,當行最高的禮。
繁複的手勢整齊劃一,衣袖寬大,揚起時弧度優美,倏然展開,聲音如蝶振翅般美妙,雙手置頂合攏,如見信仰的神。每做完一次手勢,即全首匍匐,以示虔誠,百人齊做,又都是文采斐然的學子,禮儀方麵更是完美,觀者,賞心悅目。
觀者有二:君主,及一直未出聲的太子啟。
太子啟身上重疊數層玄色朝服衣冠,甚是莊重,其服侍上刻有龍、鳳、鳥、蟲等多種圖案,次序排列,是一種古老神秘而又肅穆的美。
太子啟玉立於高台左下首位置,離大臣們站的地方尚有一些距離,又因為學生們進來時都垂首前行,不敢隨意窺視,也不知道太子啟也在殿堂之上。
行君臣禮後,聽到君主恩準他們起身時,學生們又一齊行一個恩禮,才站起身子。不過懾於殿堂高遠恢弘、王宮氣勢磅礴、侍官井然無聲之景,下意識裏帶著對王權的敬仰與畏懼,不敢做錯一絲一毫。
學生們都繃直身子,並腿垂首,作認真聆聽君主教誨狀。
高台上,君主滿意的看著台下這幫年輕人,確實不錯啊,小小年紀,才華榮耀都加諸於身。能站在台下的,是從一千八百名全梁國優秀的人才中選拔出來的,一個個氣度不凡,周身都是儒人風範,雖被王室威嚴震懾,但沒有人做出不雅之舉,尤其是方才齊行梁禮的一致與美觀,可是許久都沒有看到過的,真是令人心情舒暢啊。
君主因為朝事繁忙及愛護自身等等原因,極少出宮,整日裏看到的行禮就是方才出去的那幫老臣做的,動作是標準,神態也恭謹,可做出來的就是少了美感,再不然就是內侍、近侍行禮,幾個幾個的做起來也不美,至於出行見到的百姓行禮,就更不美了。
這樣整齊劃一、姿態優雅的行禮方式隻有祭祀大典上才有。
因著被美好事物取悅,君主心裏不僅消下去了由朝會上那幫老臣所引起的怒火,還升起了幾分欣慰,就如今殿堂之下這些才學優異的秀才表現,梁國至少不用愁人才十年!
君主出聲道:“不必拘謹,諸位都是百人榜上的學子,將來必定成為我梁國的肱骨之臣,朕心甚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