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多數人都已經失去了自我的本真,謂之失真。
-題記
初次接觸這個詞,是在一個圖片處理軟件中。意思是“圖片在轉存的過程中圖像信息丟失”。感覺很是新奇,就在網上查了一下這個詞,得到了它的本意:失去本意或本來麵貌;跟原來的有出入。
失真的誠信
誠信於我國,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定是有的。古往今來,曆史車輪滾滾過,自然是少不了“憂道不憂貧”的人。如商鞅“立木為信”;又如同叔誠言幾日前曾練習過此題,得真宗賞識。然而人的獨一無二又注定了這個世界肯定不會有相同的兩個人,有君子,自然也少不了小人。君可見,放羊郎假言狼至,終被狼食;君可見,商人許而不與,複墜河,漁夫不救,終葬身河中。當路上的老人摔倒,道德的枷鎖指向路上的行人,真真實實地上演了一場誠信失真的大戲。
古語有言:“倉稟實而知禮節”。鄧海峰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倉稟實’是‘知禮節’的必要條件。如果錢多了就能論證出誠信等道德尺度水漲船高,洛克菲勒就不會深有感觸地慨歎‘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時間’了。3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得穩健而快速,但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道德建設卻跟進得氣喘籲籲。”。這個觀點我深有同感。
找回原來流淌在血液中的誠心吧。
跟陌生又熟悉的人。
讓誠信不再失真。
失真的愛
前幾天剛看過一篇文章,從一個名字叫“胡辛束”的微信公眾號。有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一個來自春天的警告:當代小年輕兒談戀愛太沒勁。
見過兩三次,就急著確定心意,頭天看個電影,當晚發發微信,品品態度,基本就能確認關係。排隊等愛的時代,大家都挺著急,時間不等人,行就多多聯係,不行立馬拉黑權當沒見過。
就算拉過那麼多小手,也難保十指緊扣時,跟牽個陌生人差不多。以為是愛情的瞬間,突然又覺得那不是真正的愛情,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
那麼,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
我們的愛情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都說趁年華正好,多瘋狂一把,談一場戀愛,不求名動校園,至少刻骨銘心。可是,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是有多久沒心動過了?
依稀記得第一次心動是初一。
新校園,新班級,新同桌,和第一次見到的你。
窗邊的陽光很好,秋日的陽光少了些許刺眼,多的,自是暖暖與溫馨。泛上心頭,暈染了你的臉頰。
一起偷吃零食的課堂,說活的悄悄話,凝視的目光,偷偷拍下的照片,午睡時偷吻的臉,晚間撞進懷裏的心動。
悄悄讓紅暈泛上臉龐,暖暖的竊喜。
泛起真正的心動吧。
跟難忘的人。
讓愛不再失真。
失真的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記得年少時自己許下的一個又一個承諾與信誓旦旦要實現的夢想,不再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不再為自己的失敗分析原因,而是一個又一個的借口,而後就繼續渾渾噩噩,每天無所事事地過下去。
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櫻花莊的寵物女孩》中,在真白問空太為什麼放棄踢足球時,空太說了這樣一段話:
“因為不能一直當做目標,我也不是特別厲害,雖然也堅持了九年。或者說是看到了自己的極限吧………因此也漸漸失去了熱情。
不知道什麼時候,即使輸掉比賽也不會再覺得悔恨,無意識地也會偷懶了。
這不是常有的事嘛。”
雖然整段話很消極,但是動漫中的空太用的是極其不甘心的語氣說出口的。
當第一次看的時候,想回憶當時是什麼心情,但是記不起來了。
我就像空太一般,普普通通,一成不變的每天,把它歸咎於他人,然後重複自己渾渾噩噩的生活。
到底是什麼時候丟失了本真的心呢?
是十四歲那年被同學騙了之後的不甘心?
是十五歲挨打卻沒得到公平的對待?
是自己努力考試卻沒得到家長許諾的獎勵?
或是自己對墮落生活無需太多思考的滿足?
可還記得蘇武的“一節牧羊棍,兩鬢斑白發。”?
可還記得靖節先生的“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大概都不記得了吧,如同我現在坐在宿舍的床上,緩緩敲打出這些亂七八糟的文字,然後繼續躺下睡覺一般。
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自己丟失的本真?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