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五 心靜如水 遠離浮躁(2)
美國著名性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
“世界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意誌堅強的人,另一類是意誌薄弱的人。後者麵臨困難挫折時總是逃避,畏縮不前;麵對批評,他們極易受到傷害,從而灰心喪氣,等待他們的也隻有痛苦和失敗。但意誌堅強的人不會這樣。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體力勞動者,有商人,有母親,有父親,有教師,有老人,也有年輕人,然而內心中都有股與生俱來的堅強特質。所謂堅強特質,是指在麵對一切困難時,仍有內在勇氣承擔外來的考驗。”
在紐約附近有一個小鎮,鎮上有一位名叫羅伯茨的男孩,他十分可愛,也是位真正的男子漢,一個真正意誌堅強的人。他是個天生頂尖的運動好手。不過在他剛入中學不久腿就瘸了,並迅速惡化為癌症。醫生告訴他必須動手術,他的一條腿便被切掉了。出院後,他拄著拐杖返回學校,高興地告訴朋友們,說他將會安上一條木頭做的腿:“到時候,我便可以用圖釘將襪子釘在腿上,你們誰都做不到。”
足球賽季一開始,羅伯茨立刻回去找教練,問他是否可以當球隊的管理員。在練球的幾星期中,他每天都準時到球場,並帶著教練訓練攻守的沙盤模型。他的勇氣和毅力迅速感染了全體隊員。有一天下午他沒來參加訓練,教練非常著急。後來才知道他又進醫院做檢查了,並得知羅伯茨的病情已惡化為肺癌。醫生說:“羅伯茨隻能活六周了。”
羅伯茨的父母決定不要將此事告訴他。他們希望在羅伯茨生命最後的時期,能盡量讓他正常過日子。所以,羅伯茨又回到球場上,帶著滿臉笑容來看其他隊員練球,給其他隊員加油鼓勵。因為他的鼓勵,球隊在整個賽季中保持了全勝的紀錄。為慶祝勝利,他們決定舉行慶功宴,準備送一個全體球員簽名的足球給羅伯茨。但是餐會並不圓滿,因羅伯茨身體太虛弱沒能來參加。
幾周後,羅伯茨又回來了。他這次是來看籃球賽的。他臉色十分蒼白,除此之外,仍是老樣子,滿臉笑容,和朋友們有說有笑。比賽結束後,他到教練的辦公室,整個足球隊的隊員都在那裏。教練還輕聲地問他:“怎麼沒有來參加餐會?”“教練,你不知道我正在節食嗎?”他的笑容掩蓋了臉上的蒼白。
其中一位隊員拿出要送他的勝利足球,說道:“羅伯茨,都是因為你,我們才能獲勝。”羅伯茨含著眼淚,輕聲道謝。教練、羅伯茨和其他隊員談到下個賽季的計劃,然後大家互相道別。羅伯茨走到門口,以堅定冷靜的目光回頭看著教練說:“再見,教練!”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明天見,對不對?”教練問。
羅伯茨的眼睛亮了起來,堅定的目光化為一種微笑,“別替我擔心,我沒事!”說完話,他便離開了。
兩天後,羅伯茨離開了人世。
原來羅伯茨早就知道了他的死期,但他卻能坦然接受。這說明他是個性格剛毅、意誌堅強、積極思考的人。他將悲慘的事實化為富有創意的生活體驗。他不像鴕鳥般將頭埋進沙堆,逃避事實。他完全接受了命運,決定不讓自己被病痛擊倒,雖然,他的生命如此短暫,卻仍能把握它,把勇氣、信仰與歡笑永遠留在他所認識的人們心中。一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你還能說他的一生失敗了嗎?
一個人隻有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才會一點也不畏懼,才能拒絕被打敗,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從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中掌握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在佛經裏,“忍辱”的含義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
漫漫人生路,有太多的不如意,退一步是海闊天空,隻要不忘記自己的最終使命,你還是你。忍得了屈辱,不僅是做事的訣竅,也是做人的智慧。
守端禪師的師父是茶陵鬱山主,有一天騎驢子過橋,驢子的腳陷入橋的裂縫,禪師摔下驢背,忽然感悟,吟了一首詩:“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巨勞羈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守端很喜歡這首詩,牢牢地背下來。有一天,他去拜訪方會禪師。
方會問他:“你的師父過橋時跌下驢背突然開悟,我聽說他做了一首詩很奇妙,你記得嗎?”
守端不假思索,完整地背誦出來。等他背完了,方會大笑一陣,就起身走了。守端愕然,想不出什麼原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去見方會,問他為什麼大笑。
方會問:“你見到昨天那個為了驅邪演出的小醜了嗎?”
“我見到了。”
方會說:“你連他們的一點點都比不上呀。”
守端聽了嚇了一跳說:“師父什麼意思?”方會說:“他們喜歡人家笑,你卻怕人家笑。”守端聽了,當場就開竅了。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次嘲笑,將會受到別人更多的挑剔和攻擊。人生中如果你不能忍一時之痛,那麼你的痛苦將是長久的。
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一個人將用什麼樣的心態,麵對自己所處的環境?
《涅槃經》雲:昔有一人,讚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終,何者為大福德?”相讚者曰:“年誌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嗔,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堅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說明了忍的功用嗎?
忍耐有其功用,但也有其缺點,我們要學會活用一個“忍”字。其實人生並不能一味忍,如果人一味忍那就毫無生氣可言。那忍氣吞聲的原因是什麼呢?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絕不能被眼前的痛苦與困難嚇倒,而要能忍受住它們的考驗,以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要“忍”也要“會忍”。
忍可以促使一個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鴻圖。許真君曾說:“忍難忍事,順自強。”昔日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時候顯示了巨大的忍耐力,爾後才官拜淮陰侯。司馬遷受宮刑,但他顯示出了超人的忍耐力,經受了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雙重打擊,終於完成了曠世之作《史記》。
漫漫人生路,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忍之義,大矣。逆境當中固然要忍,韜晦待機。然忍之妙用,並非僅在於此,生活中萬事皆不可離開忍。酒、色、欲、滿、危……如若有忍相伴,便可進退相宜,不失其正。
曆史上,有多少名人誌士的“忍耐”之性格、“忍耐”之功夫為我們做出榜樣,我們不該再糊塗。
西漢時的韓信,是淮陰人,家裏貧窮,沒有事幹,他便在城下釣魚,肉鋪裏有個人欺侮韓信說:“雖然你長得高高大大的,還老喜歡帶著把劍遊來蕩去的,其實隻是個膽小鬼罷了。”並且當眾辱罵韓信說:“你如果不怕死,就刺我一劍;如果怕死,就從我褲襠下鑽出去。”韓信仔細看看,想了一下,俯身從那人褲襠下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韓信怯懦。
後來,騰公向漢高祖劉邦說起韓信,開始時劉邦對他並沒有很好的印象,因而也就沒有重用他,所以韓信感到無用武之地就偷偷地逃跑了。蕭何親自追他,並對漢高祖說:“韓信是無雙的國士,你要爭得天下,非要韓信不可。所有計事的人都要拜請他,選一個日子,要齋戒、設立壇位、完備禮教才行。”劉邦答應了他,拜韓信為大將軍。等到劉邦取得天下之後,韓信被封為齊王,位為淮陰侯。
中國有句俗語說:“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便是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試想,假如當時韓信逞一時之勇而與對方打鬥,哪還有後日的那位常勝將軍呢?正是韓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懺》稱:“人之所以富貴,為世人所尊重都是從忍辱中間得到的。”
唐代婁師德與其弟初入仕途都隻是小官,但不久兩人都被提升重用了。婁師德對他弟弟說:“兄弟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人們所嫉妒的。你怎樣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說:“從今以後,如果有人向我臉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便罷了。”婁師德傷心地說:“你這樣做還不夠啊!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違反他的意願,加重了他的怒氣。往你臉上吐唾沫,不擦它,讓它自己幹好了,應當笑著接受下來。”正因婁師德的“忍”術高強,他才安安穩穩地做了三十年的宰相。
諺語說:“得忍且忍,得戒且戒,小事成大。”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味趾高氣揚,定無好果子吃。
而頑強忍耐者,定能走過大風大浪,最終成就大事。我們每個人都應抱定成功的信念來培養自己的性格與才智,能忍才能笑到最後。
忍耐也是一種感情,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這東西也需要調節,如果事事均由一時衝動而起,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孫子兵法》雲:“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因此發揮理智的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魯莽舉動。
縱觀曆史,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所以,大凡心誌高遠,胸懷韜略的明達賢哲,都能夠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養成“忍”的性格,養成“忍”字功夫,從容不迫地處理各種難題。
三國時期,魏蜀對峙五丈原,諸葛亮為求速戰速勝,大用激將法,罵城未已,又派人送婦女首飾、衣物給敵帥司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戰。但司馬懿老謀深算,不為所激。他審時度勢,看準了諸葛亮勞師伐遠,糧草不足,宜速戰不宜久持的弱點,采取了老虎不出場的方法,任你叫罵連天我也忍而不發。
《呻吟語》中說“忍、激二字,是禍福關”。可見忍和激這兩種情緒的選擇,就成為幸與不幸的分界點,司馬懿獲勝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忍”字。古人若此,今朝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傲氣,誰都難免會有的。隻有能忍心中傲氣,才能得到無限的收益。
我們常聽人說: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這是前人在長期實踐中的曆史結論。諺語說:驕必敗。驕傲使人易狂,過分的驕傲使人狂怒,從而犯下罪惡。因此應避免驕傲,時刻提醒自己要謙虛。養成謙虛忍傲的性格,這樣一來,既能不觸怒傷害他人,也可以保證自己安全的發展進步。
唐太宗昔年征戰疆場,後來做了皇帝,可謂是功名赫赫。然而他時常告誡自己,一定不要驕傲,而且還時常對手下人說:“天下太平,驕傲奢侈就產生;驕傲奢侈一產生,死亡馬上就到。”正是由於他認識到了驕傲的壞處,因而處理政務盡量做到戒驕戒躁,最終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
記得一位先哲說過,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時學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學會思考,體驗到順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東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觸實際,去了解社會,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華,並由此開辟出一條寬廣的成功之路。因此,做人要忍得了屈辱。
屈辱,可以成為泯滅一個人理想之火的冰水,也可以成為鞭策一個人發奮成功的動力。要知道受屈辱是壞事,但也能變成好事。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三大精神能量源——創造的驅動力,愛情的驅動力,壓迫、歧視的反作用驅動力。屈辱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壓迫,它像一根鞭子,鞭策你鼓足勇氣,奮然前行。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人在青少年時代便矢誌不移地從事某種事業,到中年以後,必獲得成功。”有個老人反問道:“我六十多歲尚無成就。難道就因為沒有立誌嗎?”歌德笑著說:“您是否立誌並矢誌不移?請問問您自己!”是啊,立誌並不隻是青少年的事,對於沒有立誌的中老年人來說,什麼時候開始立誌都不算晚,可悲的是終生無誌。
湯姆·鄧普西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父母從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結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軍團行軍10裏,湯姆也同樣可以走完10裏。
後來他學踢橄欖球,他發現,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遠。他請人為他專門設計了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
但是教練卻盡量婉轉地告訴他,說他“不具備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促請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業。最後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球隊,並且請求教練給他一次機會。
教練雖然心存懷疑,但是看到這個男子這麼自信,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兩個星期之後,教練對他的好感加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了55碼,並且為本隊掙得了分。這使他獲得了專為聖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為他的球隊掙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到來了。那天,球場上坐了六萬六千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隻剩下了幾秒鍾。
這時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
“鄧普西,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當湯姆進場時,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那是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球傳接得很好,鄧普西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在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六萬六千名球迷屏住氣觀看,球在球門橫杆之上幾英寸的地方越過,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湯姆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因為這是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令人難以相信!”有人感歎到,但是鄧普西隻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之所以創造這麼了不起的記錄,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
一個人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才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強烈地要求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做人要記住:有誌者事竟成,無誌者事難遂。
海底裏有一個瓶子,這瓶子裏困著一個巨魔。那是500年前一個神仙把巨魔收進瓶裏的。
巨魔曾經許過一個願,誰能把這個瓶子撈起來,把瓶塞打開,把他救出來,他就贈給這個人一座金山。可是,500年過去了,還沒有人把這瓶子撈起來。巨魔十分氣惱。他詛咒說:“以後,如果誰把我救出來,我就一口把這個人吞掉。”
有一個青年的漁夫,他撒網捕魚,當他收網的時侯,發現網裏有一個古舊瓶子,他把瓶塞打開,啊!一陣濃烈的煙霧噴出來,徐徐變成一個比山還大的巨魔。
“哈哈哈哈!”巨魔的笑聲,震得海濤洶湧起來。他說:“年輕人,你把我救出來,我本應謝謝你,可是,你做得太遲了,倘若你早幾年把我救起,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唉,我等了500年,我太不耐煩了,我已經許了惡願,要把救我出來的人一口吃掉!”
那青年吃了一驚,但立即鎮定地說:“喲,這麼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說謊,你再回到瓶子給我看看吧!”
“哈哈哈哈,我不會上當的!《天方夜譚》早把這個古老的故事說過了,我如果再鑽入瓶子裏,你把塞子再塞上,故事不就說完了麼?”
“什麼?你有看過《天方夜譚》麼?你真是一個博學多才之士呀!你看過蘇格拉底的哲學著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