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北漢雖然皇帝一個個都不打靠譜,但是這靠譜的臣子確實一個接一個的。比如這個剛剛被抓住的衛融。開始的時候就是衛融這人鼓動的劉鈞趁機去沾沾便宜,甚至還親身上場。對於這種人,趙匡胤自然要現身教育了,你怎麼能這樣呢,我才是真命天子,你怎麼能讓人反對我呢。衛融估計是懶得搭理趙匡胤了,張口就來一句“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劉氏,誠不忍負之。陛下宜速殺臣,臣必不為陛下用,縱不殺,終當間道走河東耳。”反正照衛融的意思,他這輩子是跟趙匡胤幹上了,除非他死了。
趙匡胤是讓人一鐵撾照著腦袋就掄了過去,所謂鐵撾就是那種一端如鷹爪的兵器,就像是爪爪撓放大版,好狠啊。可見,趙匡胤是真想殺了他啊。這一下子下去,一般人真就直接沒命了。可是衛融命大啊,血留得到處都是,就是人沒事,還有工夫在那大喊自己死得其所。這喊了一嗓子還真救了自己一命。趙匡胤一看這人真是個忠義之士,就把他放了。又是以良藥傅其瘡,又是賞賜衣服、金帶、鞍馬的,簡直比功臣還功臣。
這時候趙匡胤想到了被李筠逮了送去北漢的周光遜幾個,就找劉鈞商量著要不咋倆人換人吧。結果劉鈞不搭理他,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事要是到了這個時候就結束了的話,倒是一段佳話。體現了我們偉大的大宋之主趙匡胤寬廣的胸懷、高尚的品德。不是這樣,這種可有可無的小事也記不到史書上去。這年頭,俘虜多了去了。少他衛融一個也沒啥。盧讚不是剛被幹掉了嗎。
但是我們來看看這件事的完整狀態。第一步,趙匡胤審問衛融,衛融表現的忠肝義膽、不死不休。第二步,趙匡胤惱羞成怒,照著衛融的腦袋就招呼了過去,但是衛融命大,沒死成。第三步,趙匡胤被衛融的衷心所感,釋放了衛融,並賞賜了他。第四步趙匡胤要跟劉鈞換人,劉鈞不願意。剩下的才是最關鍵的,這個宣稱對北漢忠心耿耿,與大宋不死不休的衛融在之後的十多年了,一直在北宋做官,知道公元973年去,而北漢卻直到公元979年才被趙匡義滅掉。
如果衛融要是蘇武那遭遇,我們也就不說啥了,反而還要好好歌頌一番。但關鍵這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先看看這期間衛融做了什麼官。乾德初年,也就是公元963年,大宋舉行郊祀活動,衛融作《郊煙大禮賦》。繼而,改任司農卿,出京任陳州、舒州、黃州等地知州。卒於開寶六年(973年),終年69歲。
乾德初年的這場祭祀其實是很隆重的。趙匡胤在圜丘祭天,宰相範質為大禮使。同時,範質與鹵簿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討論舊的典章製度,審定《南郊行禮圖》呈上。也就是由此,大宋的禮儀製度開始完備,範質還親自作了序。衛融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偏偏為他自己的生死仇敵寫了一篇《郊煙大禮賦》,從此官運亨通。我們現在以比較陰暗的想法來審視一下這個事件,假設說之前趙匡胤和衛融的對手寫是這兩個人自導自演的一幕。不要忘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趙匡胤完全可以稱之為一個超一流的導演、編劇加演員。
第一點,按照衛融的說法,他之所以選擇和趙匡胤作對的除了各為其主外,更為關鍵的在於他一家子四十餘口全都在北漢,在劉鈞的手裏。所以一個人死還是一家子四十餘人死,他選擇一個人死或者拚死討回北漢,但是這兩點都沒做成,或者說不願意做。
第二點,在於鐵撾這種利器。這種兵器在當時還是比較常見的,別說趙匡胤的身邊負責行刑的人,就是普通人一不小心都能一下子把人給打死了,但是衛融不但沒死還有勁說話。要麼是這個行刑的是個廢物,要麼是趙匡胤自己的授意。我當然選擇相信第二種,相較於打板子都能打出各種花樣來說,一下子不把人打死實在是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