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用間篇——五間俱起,反戈一擊驚人心
《用間篇》作為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篇與首篇《計篇》遙相呼應,首尾渾然一體,從而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兵法體係。可見孫子在總體策略上研究之透徹,見解之深刻,思維之縝密。
孫子主張用間,極力提倡用間。孫子認為,情報的獲得不能依靠類推比附、占度星象,而要依靠人的智慧和主觀努力。用間不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是軍事決策的必備前提,是“三軍所恃而動”的基礎。英明的將帥必須掌握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基本方法,懂得“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的用間基本原則,更要發揮謀略的作用,將各種方法綜合運用,變而神之,使敵人防不勝防。
《孫子兵法》流傳兩千多年了。當今世界,一方麵是科技進步發展,西方那些具有霸權主義思想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把偵察衛星送入太空,充當“間諜”角色,另一方麵千方百計收集情報,離間、顛覆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權。因此,用間與反間的鬥爭,在今天表現得更為激烈。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我們有必要繼承孫子的思想,做好反顛覆、反滲透、反和平演變的工作。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⑴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⑵,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⑶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⑷,不可驗於度⑸,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⑹,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⑺,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⑻。生間者,反報也⑼。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⑽。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⑾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⑿,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⒀;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⒁。
【注釋】
⑴操事:指操作農事。
⑵而愛爵祿百金:而,如果。愛,吝惜、吝嗇。意指吝嗇爵位,俸祿和金錢而不肯重用間諜。
⑶非人之將:不懂用間諜執行特殊任務的將領,不是領導部隊的好將領。非人,不懂得用人(間諜)。
⑷不可象於事:象,類比,比擬。事,事情。意為不可用與其他事情類比的方法去求知敵情。
⑸不可驗於度:指不能用征驗日月星辰運行位置的辦法去求知敵情。驗,應驗、驗證。度,度數,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位置)。
⑹因間:間諜的一種,即本篇下文所說的“鄉間”,意為依賴與敵人的鄉親關係,獲取情報,或利用與敵軍官兵的同鄉關係,打入敵營從事間諜活動,獲取情報。
⑺為誑事於外:誑,欺騙、瞞惑。此句意為故意向外散布虛假情況,用以欺騙、迷惑敵人。
⑻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意思是讓我方間諜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報並傳給敵方間諜,誘使敵人上當受騙。在這種情況下,事發之後,我方間諜往往難免一死,所以稱之為“死間”。
⑼生間者,反報也:反,同“返”。意思是那些到敵方了解情況後能夠活著的間諜是回來報告敵情的人。
⑽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妙,精細奧妙,這裏指用心精細、手段巧妙。實,指實情。意為不是精心設計,手段巧妙的將領,不能取得間諜的真實情報。
⑾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守將,主將。左右,守將的親信。謁者,指負責傳達通報的官員。門者,負責守門的官吏。舍人,門客,指謀士幕僚。
⑿因而利之:趁機收買、利用敵間。因,由,這裏有趁機、順勢之意。
⒀伊摯在夏:伊摯,即伊尹,原為夏桀之臣,後歸附商湯,商湯任用他為相,在滅夏過程中,伊尹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啟所建立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共傳十七世,至夏桀時為商湯所滅。
⒁三軍之所恃而動向也:軍隊要依靠間諜所提供的情報而行動。
【譯文】
孫子說:一般情況下,興兵十萬,千裏征戰,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一日就要花費千金;舉國內外動亂不安,沿途民夫戍卒疲於轉輸軍需,不能從事正常耕作生產的,多達七十萬家。戰爭雙方相持數年,為的是爭奪一旦的勝利。如果吝惜爵位、俸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因不能了解敵情而敗於一旦,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極點。這樣的人就不是軍隊的好將帥,不是國君的好助手,也不是勝利的主宰者。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良的將帥,之所以一出兵就能取勝,功績超出眾人的原因,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情。要做到事先了解敵情,不能用占卜等迷信鬼神的方法取得,不能靠對同類事物的類比推理來獲得,也不能用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位置作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裏獲得。
所以,使用間諜的方法有五種: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敵人就無法知道我方用間的規律,這就是所說的神妙莫測的用間之道,也正是國君克敵製勝的法寶。所謂“因間”,是指利用敵國的當地人做間諜。所謂“內間”,是指利用敵方的官吏做間諜。所謂“反間”,是指利用敵國的間諜為我所用。所謂“死間”,是指故意把虛假情報散布在外,通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方間諜,敵方一旦覺察上當受騙,往往將其處死。所謂“生間”,是指能活著返回報告敵情的間諜。
所以,三軍之中,沒有比委派的間諜更值得親信的了,獎賞沒有比給間諜更為優厚的了,事情沒有比使用間諜更為秘密的了。不是超凡聰明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使派間諜,不是謀慮精細、手段巧妙的人不能分辨間諜的虛實。微妙啊!微妙!沒有任何地方是不使用間諜的。若使用間諜的工作尚未開展,而秘密已經被泄漏出去,那麼間諜和泄密的人都要處死。
凡是我軍所要攻擊的敵軍,所要攻克的城堡,所要刺殺的敵方人員,都一定要事先了解其守衛的主將、左右親信、通訊的官員、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間諜一定要偵察掌握這些情況。
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刺探我方情報的間諜,根據情況收買利用,誘導並把他放回敵方。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通過反間了解敵情,這樣,因間、內間就能為我遣使。通過反間了解敵情,死間就能散布假情報給敵方。通過反間了解敵情,生間就可以按期返回報告敵情了。五種間諜的派遣使用,國君一定要掌握,掌握真實敵情的關鍵在於反間的使用,所以,對反間不可不予以厚待。
從前商朝的興起,是因為伊摯曾經在夏為間;周朝的興起,是因為呂牙在商為間。所以,隻有英明的君王、賢能的將帥能夠使用智慧不凡的人充作間諜,而且一定能取得很大的功績。這是用兵作戰的關鍵,整個軍隊都要以此為依靠而決定行動。
◇先知先覺,必取於人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武這段話,其大意是:要做到事先了解敵情,不能用占卜等迷信鬼神的方法取得,不能靠對同類事物的類比推理來獲得,也不能用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位置作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裏獲得。
這段文字主要表明了孫子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孫子明確指出“先知必取於人”,他認為求神問卜、災異征兆、主觀臆斷,都是不可信的,一定要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裏獲得第一手的可靠資料。基於這一點,孫子十分強調“用間”,極其重視“用間”,高度評價“用間”。並說:“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就是說:君主如果英明,將帥如果賢能,就應當用最有謀略的人去做間諜,那才一定能夠建立大的功業。這是用兵最重要的一招,全軍都要根據間諜提供的情報而行動。
戰國,魏國信陵君有一天與魏安厘王下棋時,邊境報警,以為趙國犯境,魏王驚恐而欲罷棋,準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而信陵君從容以待,對魏王解釋說:“是趙王到邊境打獵,並非趙軍入侵。”不久,傳來的消息證實了信陵君之說。魏王很驚奇,問道:“你怎麼知道的?”信陵君回答說:“我有‘客’在趙國,他們能偵探到趙王的機密,趙王有什麼動靜,‘客’會很快報告給我。我是用這種辦法知道的。”這種辦法,就是用間,用到可以刺探鄰國最高機密的地步。
在軍事上“用間”的事例不可勝數。在當今國際經濟競爭中,一些企業、公司不惜成本地在世界各地建立龐大的工商業情報機構,竊取、探聽對方機密,尋找對方弱點,發揮自己優勢,力圖擊敗對手。美國《時代》雜誌在一篇介紹企業間諜戰的文章中,引用了華盛頓律師、著名的安全問題專家貝奎的一段話說:“在美國,現在是小公司偷大公司,大公司偷小公司,人人都在相互偷竊。”這位安全問題專家估計,由於科技成果被竊,使美國廠商每年損失達200億美元以上。現在一些企業公司情報網花樣之多、手段之奇、範圍之廣、情報之準確迅速,堪與國家軍事情報機關相媲美。盡管時代發展變化了,但他們“用間”的那一套,沒有超過孫子歸納的幾個方麵。
當今世界上,美日之間的情報戰十分激烈、精彩。日本日立公司神奈川工廠計劃部主任工程師林健治為了竊取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1BM公司)的最新技術方法,用重金收買了原IBM公司的雇員坎迪特。美國聯邦調查局獲知日立公司的竊密意圖後,沒有讓IBM公司起訴,而是將聯邦調查局的老手凱萊德遜裝扮成IBM公司的專家與格萊曼公司的經理哈裏遜同林健治打交道。凱萊德遜老謀深算,虛虛實實,步步設餌,引誘林健治,終於使日立公司在日美“電腦戰”中敗北。美方“設圈套進行偵察”,實際上就是一種“反間”手段。
【兵法悟語】
孫子認為“先知必取於人”,“間”的真正實施,必須靠人來完成。孫子主張在全局使用間諜時,必須廣開情報來源,以便得到完整、細致、周密的情報,從而采取軍事行動,使敵人陷於茫然無從應付的困境。
孫子提出的了解敵情,建立在紮實可靠的基礎上,謹慎嚴謹,切實可行。孫子強調在使用間諜時,必須機智、果決、仁愛和精心。要認真辨別,判斷準敵情,以防止被敵人欺騙和利用。這反映孫子很懂得綜合分析,在用間上縝密周到。
◇巧用“反間”,除掉逆敵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孫武這段話,其大意是: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刺探我方情報的間諜,根據情況收買利用,誘導並把他放回敵方。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五種間諜的派遣使用,國君一定要掌握,掌握真實敵情的關鍵在於反間的使用,所以,對反間不可不予以厚待。
孫子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反間”的運用問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知彼”,最常用的辦法是諜報活動,派遣諜報人員進入敵方內部,刺探敵方情報。因此,伴隨戰爭的每每就是諜報戰。為此,孫子專門寫了《用間篇》,對用間作了全麵論述,他歸納用間有五種,主張“五間俱起”,而又特別重視反間的運用。
“反間”運用的戰例,在古代曆史上非常常見。
南宋時候,曹成聚合十餘萬烏合之眾由江西至湖湘,占據道、賀二州。皇上命令嶽飛代理潭州行政長官,並兼任荊湖東路的安撫都總管,交給他金字牌和黃旗,招降曹成。曹成得知嶽飛將至便把軍隊化整為零,分成幾路逃走。嶽飛來到茶陵,以皇上的詔書招降曹成,曹成不肯從命,不得已,嶽飛改撫為剿。
嶽飛率軍進入賀州境內,抓到了一個曹成派出的間諜,嶽飛靈機一動,便把間諜捆綁在自己的軍帳之外。嶽飛在帳中調遣軍糧,管事的官吏有意大聲說:“軍糧已經用盡,怎麼辦?”嶽飛則說:“暫時先到茶陵去。”說完裝作剛剛看到那個綁著的間諜,便做出因泄露軍機而後悔莫及的樣子,跺著腳走進帳內,暗地裏放鬆對間諜的警戒讓他逃跑。間諜回去向曹成報告,嶽飛將撤軍,曹成大喜,決定第二天追擊嶽飛的軍隊,嶽飛趁曹成無備,率軍悄悄地繞嶺而去,天還沒亮,就趕到曹成駐軍的太平場,攻破曹成的兵寨。曹成無奈,隻得向嶽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