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思想有多遠,注定你就能走多遠。這是非常深刻的一句話,也是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如果把這句話用在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的身上,顯然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其生卒年月已無法查考。孫武出生於齊國軍事世家,由於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軍事戰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當時社會劇烈動蕩、戰爭頻仍,以及當時各種學術思想的影響,這些都為其以後寫作《孫子兵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518年,孫武為逃避齊國卿大夫之間的傾軋鬥爭而來到吳國。正是在吳國期間,孫武完成了十三篇兵法的寫作。公元前506年,孫武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成功地指揮了吳楚柏舉之戰,攻陷郢都,輔助吳王成為一代霸主。《孫子兵法》也因增加了這次戰爭的經驗而更加完備,而孫武也由此登上了功名的頂峰。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漂流,時至今日孫武本人早已作古,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可是其卓越的軍事思想卻縱跨兩千多年的時空,屹立在人們的腦海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為舉世公認的一部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名著,《孫子兵法》有著博大精深的理論內容,及其較為完整係統的思想體係。古人有這麼兩句話:“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意思是,孫子以前的兵書,《孫子兵法》全都包含了;孫子以後的兵書,仍都在《孫子兵法》的範圍以內。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後世人對《孫子兵法》的思想、理論給予了多麼高的評價。
我國曆史上一些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包括一些文學家對《孫子兵法》都有很獨到的研究,也有很成功的運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曹操,就深愛此書,並用心作注,他的《孫子注》頗為後人稱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陽明、丞相張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學習此書;毛澤東同誌早在1938年《論持久戰》中就高度評價《孫子兵法》,並把其兵法思想在革命戰爭中多次出神入化地加以運用。
在國外,對《孫子兵法》更是推崇備至。日本著名的古代兵書,其主要思想大都出自於《孫子兵法》。在歐洲,叱吒風雲的軍事家拿破侖,在戎馬倥傯的戰陣中,手不釋卷地批閱《孫子兵法》。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著《戰爭論》繼承了《孫子兵法》的許多思想。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柯林斯認為“孫子是古代第一位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並且美國的《孫子兵法》推崇者在“亞馬遜”網站上發表評論說:“如果人的一生隻能讀一本書的話,那就應該是《孫子兵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經濟學界企業家、商人也爭相研讀《孫子兵法》。很顯然,《孫子兵法》已經成了世人公認的思想寶庫,並希冀從中攫取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養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子兵法》原本精彩、濃縮的語言,在今天則顯得古奧艱深,給讀者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影響了人們對其精華的領會和吸收。
為便於讀者更好地領悟《孫子兵法》深邃的謀略思想,讓它為現代人類更好地服務,編者在《孫子兵法》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體例的適當改造,從而編撰了《孫子兵法邊讀邊悟》一書。
《孫子兵法邊讀邊悟》這本書,共分十三篇章,大致講述了如下兵法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