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父母必備的讚賞技巧
讚賞孩子是家長常用的教育手段。細細審視家長們對孩子的讚賞,我們發現許多讚賞激動人心、催人奮進。在這些讚賞的激勵下孩子好學上進、從自卑走向自信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我們也發現如果是一些不得體的讚賞,不僅不會達到激勵孩子上進的目的,而且還會產生一些副作用。
每天誇孩子一句話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聰明的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誇獎孩子、讚賞孩子、鼓勵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藝術。孩子與成人一樣,是喜歡被人誇獎稱讚,不喜歡被人批評指責的。越是誇獎他,他就會做得越好。生活的例子證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別人的笑臉、聽別人的誇獎。他聽到讚揚的話,會高興地拍手,還會在別人的鼓勵下用麵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演小把戲。
誇獎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愉悅快樂的情感體驗,還能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心,激發他積極向上的情緒和願望,而這種自信心和積極性,是培養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重要動力。
一位幼兒園圖書館的老師微笑著走上來,他的背後是整架整架的圖書。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們答道。
於是老師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顯的童話。
“孩子們,”老師講完故事後說,“這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位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問:“哪一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我……”幼稚的聲音在廳中回蕩。
然後老師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的故事記錄下來。
“下麵,”老師說,“哪位小朋友來給這個故事配個插圖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接過來,附在那一頁紙的後麵,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封麵上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來說:“孩子們,瞧,這是他倆合作寫的第一本書。其實,寫書並不難,你們還小,所以隻能寫這種小書,但是,等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這就是美國人的人生第一課,對我們的教育是否有所啟發呢?
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受到家長、老師誇獎和很少受到家長、老師誇獎的孩子,前者成才率比後者高5倍!許多家長都知道:如果今天誇孩子的手幹淨,第二天他的手會更幹淨;如果今天誇他的字比昨天寫得好了,明天他的字準會寫得更工整;如果今天誇他講禮貌了,明天他也會更注重禮貌……孩子畢竟是孩子,在受到大人的誇獎時,他不僅心情愉悅,而且懂得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大人提倡的,什麼是大人反對的。這樣,比家長直接對他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效果要好得多。
傑非常聰明,可就是不愛學習,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差,班主任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經常訓斥他。後來班主任換了一位老師,她是優秀教師,得到很多同學的喜愛。期中考試時,傑隻得了54分,老師卻給了他60分。然而,老師又佯裝發動學生查自己的分數,看有沒有把分數統計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傑終於舉起了小手。老師表揚了他的誠實。然後,她對全班同學說:“傑這6分沒有統計錯,這是我暫時借給他的,我相信傑期末考試時會把這6分還給我。”從此,傑的學習不斷提高。
做父母的哪有不望子成龍的,可“棍棒底下出秀才”那種傳統的教育方式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產”了,對待孩子,我們要像朋友一樣互相尊重。記得有位名人說過,聰明的孩子是在愛、表揚與鼓勵中長大的。葉聖陶說:教育的重點是“育”。孩子如幼苗,如花朵,成長的過程需要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而不是風霜的侵襲。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讚美吧!因為那就是孩子的陽光和雨露。
可能有些家長說孩子的表現不佳,沒什麼好讚美的,假如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在成長,每天都會有變化。做父母的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那些積極的變化。比如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孩子的善良和單純。凡是正麵的表現都要及時發現,並給予鼓勵。
孩子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一點一滴微小的進步累計起來的,家長應該用放大鏡去發掘孩子的優點,譬如孩子昨天做作業時不用大人提醒,這就是進步,如果你寫一張紙條:孩子,媽媽(爸爸)今天看到你長大了,能自覺完成作業,不再讓我操心了,媽媽(爸爸)好開心,如果每天都能這樣做就更棒了!孩子,媽媽(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然後把它放在孩子的枕頭邊讓他(她)一覺醒來後看到,這樣你的孩子當天肯定有一個好心情而且今天會比昨天做得更好。
還有很多的生活細節,洗臉、刷牙、穿衣服等等,隻要家長把心細下來了,孩子的進步也就更明顯了。
早點行動起來吧,你每天付出的幾分鍾時間,換來的,將是讓你寬慰的一天、一個月、一年……
另外建議家長讓孩子把你寫的紙條保留下來,或貼在本子上,或放在一個盒子裏,周末與孩子一起回顧一下他的成長曆程,與他(她)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希望家長能試驗一下,也許這小小的舉措就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個兒童出生時就有的潛在智能比達·芬奇使用的還要大得多。
——格倫·多曼
多角度賞識,讓孩子充滿自信
尊重和愛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賞、讚美孩子,需要家長學會從多個角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染、打動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角度一:正麵強化、讚揚孩子眾所周知的優點
6歲的卡斯帕很有環保意識,常把小區裏的果皮、紙屑撿起來放進垃圾箱,被小區管理處評為“環保小衛士”。可是,最近卡斯帕保護環境沒有以往積極了,因為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環保方麵的表現已經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揚他這種行為,卡斯帕拿回“環保小衛士”的獎狀時,他們隻是隨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沒有提起。孩子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慢慢失去了保護環境的興趣。
孩子在表現優秀的時候,最期望聽到爸爸、媽媽的鼓勵與肯定。積極的正麵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和喜悅,給孩子帶來愉快的心理感受,強化他正麵的表現,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全麵肯定,賞識孩子的優點
調皮的丹尼常會給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煩,但有時也會主動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從地上扶起來,幫粗心的阿姨找到丟在角落裏的鑰匙……
看到丹尼幫助人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充滿喜悅地讚揚孩子:“丹尼真懂事,這麼小就知道幫助別人,將來長大了一定會了不起!”在父母的讚揚聲中,丹尼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於捉弄別人帶來的小小樂趣,而把精力轉移到幫助別人上。
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讚揚是引導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動力。家長如果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過錯上不放,就會心生焦慮,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與信心,會導致孩子往消極的方向發展。在糾正孩子搗亂等錯誤行為的同時,用心發現他身上的優點,細心捕捉他的每一點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孩子就會逐步改掉不良習慣,強化優秀的品質。
角度三:沙中淘金,賞識孩子錯誤中的閃光點
剛上小學的薩姆成績不太好,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師的表揚。在學校的一次表揚大會上,很多做了好事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揚,讓薩姆十分羨慕。一天,他交給老師100元,說是在上學路上拾到的,當天就受到了學校廣播站的表揚,這讓薩姆興奮得滿臉通紅。
那一天,他讀書的聲音特別響亮,作業寫得特別工整。可是第二天,薩姆卻垂頭喪氣地來到了學校,原來他為了得到表揚,竟然偷拿了家裏100元,被爸爸發現後暴打一頓。幸好老師了解到真相後及時和家長聯係,做父母的也檢討了自己的衝動行為,肯定了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才慢慢讓薩姆又找回了笑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為期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肯定,偶爾也會犯些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錯誤,小小年紀的孩子又怎麼能夠避免呢?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家長一定要頭腦保持冷靜,客觀分析孩子這樣做的深層原因。如果孩子是為了獲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錯誤,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聽表揚,想要上進。家長要肯定這一點,多找機會表揚孩子,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獲得肯定。
角度四:獨辟蹊徑,賞識孩子的與眾不同點
米婭性格有些內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歡出門,閑下來時就給家裏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學習和生活中發生的事編成故事說給它聽。米婭的父母擔心孩子將來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但轉念一想,光著急也沒有用,還不如引導孩子把說給小狗聽的故事記錄下來。米婭媽媽把記下的孩子的故事投到兒童雜誌,竟然有幾篇發表了,這讓米婭感到了成功與快樂,不少小朋友也開始要求米婭講故事給他們聽,時間長了,米婭性格逐漸變得開朗起來。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有著輕微自我封閉傾向的孩子有時更會令大人覺得難以理解。這些特點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簡單的斥責和生硬的要求隻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淵。發現孩子具有負麵的性格特點時,家長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尋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幫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狹隘的天地,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在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時,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美,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一方美麗的“璞玉”,等待著你的發現之眼,等待著你的“精雕細刻”!
——崔湧
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肯定
麗貝卡是少年宮的鋼琴老師,這段時間,她正在教一批新學生學鋼琴。在這批孩子中,有一個叫阿爾瓦的小男孩,他學鋼琴非常刻苦,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入門比較慢,但後來慢慢地進入了狀態,彈得越來越好,她覺得這個孩子很有潛力。
可是,麗貝卡發現阿爾瓦已經兩個周末沒有來學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她撥通了阿爾瓦家裏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阿爾瓦。
“阿爾瓦,這兩個周末怎麼沒有來學琴呢?”
“媽媽不讓我去了。”阿爾瓦小聲地說。
“為什麼不讓你來了呢?家裏有什麼事嗎?”
“沒什麼事,因為媽媽認為我學不好,再學下去也是耽誤時間。”
“怎麼會呢,你學得很努力,進步也很快,媽媽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每次學完琴回家,媽媽總讓我彈給她聽。每次彈完,她都說彈得不好,一點進步都沒有,就不讓我學了。”
掛了電話,麗貝卡為阿爾瓦的媽媽感到悲哀。
無視孩子的進步,僅僅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標準,就全盤抹殺孩子的成績,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也許在無意中,會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個科學家或藝術家。
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總會有一些讓父母不滿意的地方:成績沒有別人好、做事沒有別人快、腦筋沒有別人聰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應該珍視孩子的進步,在孩子看來,隻要自己取得一點點進步,父母就應該是高興的,就應該表揚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總是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時候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看見自己的進步,就會產生自己沒有用的想法,從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因此,隨時都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好或者成效不明顯的時候,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而是應該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對孩子的表現給予寬容,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賞識,這將會讓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氣和信心。
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艾德文隻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回到家,他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媽媽撫摸著艾德文的頭,溫柔地說:“你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艾德文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艾德文還是想不通,又向媽媽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還是說:“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艾德文小學畢業了,雖然他還是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已經進入前十名了。
暑假裏,媽媽帶著艾德文去看大海。母子倆坐在海灘上,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海鳥。他們發現,越是體型比較小的海鳥越能迅速地起飛;而那些體型比較大的鳥比如海鷗卻顯得非常笨拙,起飛很慢。這時,媽媽對艾德文說:“孩子,海鷗雖然起飛慢,但是真正能飛越大海、橫穿大洋的還是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