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讓孩子有好習慣與意誌力(2)(1 / 3)

第九章讓孩子有好習慣與意誌力(2)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

——巴爾紮克

隨機應變

靈活應變是孩子能力的重要體現,它是指能夠隨著各種環境狀況的變化而相應地做出適當的調整,同時還能充分掌握自我,沉著而不失理智。培養應變能力,隨時準備行動,把握機會或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加果斷。

二戰時,美國軍方委托著名的心理學家高爾夫研發一套心理測驗,希望能用這套東西挑選出最優秀的人來擔任飛行員。結果很慘,通過這套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的表現很亮眼,可是一上戰場,所駕駛的飛機大多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

高爾夫在反思時發現,那些戰績輝煌、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那些退役的老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他非常納悶兒,為什麼精密的心理測驗卻比不上老飛行員的直覺呢?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高爾夫向一個老飛行員請教。老飛行員說:“是什麼道理?我也說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夥子看看,如何?”高爾夫同意。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老飛行員請他坐下,高爾夫在旁觀察、記錄。

“小夥子,如果德國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飛行員問。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對嗎?”

“正確,是標準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長官,隻有一個問題嗎?沒有其他要問的嗎?”

“你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

“是的,長官!”

第一個年輕人走出去之後,進來第二個年輕人。他剛一坐下,老飛行員問了同樣的問題:“小子,如果該死的德國佬發現了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怎麼辦?”

“呃,找片雲堆,躲進去。”

“那麼,如果沒有雲呢?”

“向下俯衝,跟他們拚了!”

“你找死啊?”

“那搖擺機身呢?”

“是你開飛機還是我開?書,你都沒看?”

“長官,你說的是《作戰手冊》嗎?”

“對,難道叫你看《靈犬萊西》?”

“《作戰手冊》我看過,但是太厚,有些記不清。長官,我愛開飛機,我要替美國開飛機。但讀書對我就像讀食譜。”

“什麼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還會幫我老媽烤蘋果派,但要我像講食譜那樣講出一二三,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長官,我是不是說錯了什麼?”

“‘菜鳥’,現在不要問問題。”

等“菜鳥”走出門,“老鳥”轉過身來問高爾夫:“教授,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挑選第二個。”“老鳥”說。

“為什麼?”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把飛機的高度拉高,讓敵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國人是笨蛋嗎?我們知道標準答案,他們不知道嗎?所以,德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輪,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他真正的火力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你不死,誰死?”

“哦,原來如此。”

“第二個家夥,雖然有點兒搞笑。但是,越是不按規則出牌的小子,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煩,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方法越多,活命的機會就越大。像我這種真的打過很多仗沒有死的人,心裏最清楚了,戰場上發生的事,《作戰手冊》裏不會有。隻有一樣跟書上寫的相同。”

“哪件事?”

“葬禮。隻有這件事跟書上寫的一字不差。打仗都靠背書,那你隻能戰死!”

高爾夫受此教訓,重新改變它的測試。新的測試裏有“如果你有一塊磚頭,請說出50種不同的用法”這類激發創意的問題。他的測試不但為美國選出了真正優秀的飛行員,他也因此創造了“創意測試”,成為了現代創意活動之父。

凡事能夠成功打破常規的人,幾乎都贏得了成功。常規是被眾多人認定的,但是,能夠贏得精彩人生、創造輝煌事業的人,恰恰隻是少數。常規是束縛創造力的關鍵,如果我們能夠打破常規,衝出重圍,我們就可以開啟成功的大門;否則,我們永遠隻能在成功的邊緣徘徊。

非洲原野上,持續的幹旱使本就稀缺的水源,幾乎枯竭。一條河流,已經萎縮成巴掌大的爛泥坑。附近的大小動物,都聚集在這塊狹小的水源旁,這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機會。

爛泥坑裏潛伏著十幾條凶殘的鱷魚,它們凹凸不平的褐色脊背,與泥漿融為一體。動物們明知泥漿中掩藏著巨大的殺機,但是,為了生存,不得不一次次冒險去飲水,它們太渴了。

一隻小猴子,躡手躡腳,靠近泥坑。就在它埋頭喝水時,泥漿突然迸開,一張巨大的鱷魚嘴巴,從泥坑中鑽出來,瞬間將小猴子的腦袋,緊緊咬在了口中。

小猴子拚命地掙紮,發出痛苦絕望的叫聲。

電視台的動物世界裏,無數次播放過鱷魚獵殺動物的鏡頭,斑馬、鹿甚至健壯的野牛,這些大型動物,在岸邊飲水或者渡河時,一旦被鱷魚咬住,幾乎沒有逃脫的可能。這隻弱小的猴子,恐怕凶多吉少了。

岸上的猴群,發出淒涼恐懼的叫聲,它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伴,葬身魚腹。一隻老猴子,試圖去營救小猴子,它遠遠地伸出前爪,抓住了小猴子的尾巴,將它往岸上拖,可是,一隻猴子的力量,哪裏是鱷魚的對手?鱷魚牢牢地咬著小猴子的腦袋,如果是在豐盈的水中,鱷魚會飛快地旋轉身體,將獵物撕裂。可是現在,水太少了,聰明的鱷魚安靜地咬住猴子的頭,它在等待小猴子窒息而死,再美美地享用。

小猴子還在頑強地掙紮,攝像機忠實地記錄下了這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突然,鱷魚的嘴鬆開了,就在那一瞬間,小猴子從鱷魚嘴中掙脫,逃了出來。

慢鏡頭回放:小猴子在掙紮中,一隻腳踩在了鱷魚的眼睛上。“這是鱷魚的軟肋!”電視解說員驚喜地喊叫起來。是的,眼睛是鱷魚的軟肋,那是凶猛強悍的鱷魚最脆弱最不堪一擊的地方。如果你被鱷魚襲擊,擊打它的眼睛,是逃生的唯一希望。

驚魂未定的小猴子,遠遠地躲藏在猴群之中,回頭張望著死裏逃生的泥坑。它知道自己是怎麼逃脫死神魔掌的嗎?

雨季終於來了,非洲原野又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這個天堂裏,仍然到處潛伏著危險。成群的鱷魚蟄伏在水中,一次次襲擊其他動物,幾乎一次次得逞。這些健壯、強悍、凶殘的家夥,也是有軟肋的,我們知道了,可是,動物們並不知道,所以,它們依然難逃鱷魚死神般的注視。

是的,再強大的對手,都有自己軟弱的地方,隻有確切地知道它在哪裏,並在遭遇襲擊侵害時,用力打擊它,你才能最終戰勝它。這不僅僅是動物的生存之道。

人或事,都有一個突破口。把握得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許多所謂不可能的奇跡,並非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達到。問題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去做?敢不敢去嚐試?是否突破了腦海中的固定思維?

社會是複雜的,人生的經曆也是多樣的。在機遇與挫折、好事與壞事的麵前,如何應變,會影響到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家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使孩子具有高超的應變技巧。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呢?

培養孩子適應自身生理與心理變化的能力,如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能及時告訴成人,心裏有煩惱時知道向父母或知心夥伴傾訴。

培養孩子適應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比如,應該知道早晚氣溫不同,要注意保暖;應該知道出門要帶什麼東西;應該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等。

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漏應該怎樣去控製;著火了知道如何用滅火器澆滅,迅速轉移易燃品等。

培養孩子對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對於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應該怎麼辦,老人生病了應該怎麼辦,等等。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斷,隻有培養孩子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遇到任何緊急情況都會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爭取到最好的結果。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愛默生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理能力是孩子從依賴到獨立過程的前提和基礎,是孩子從依賴成人的幫助,到學會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曆程,這些對孩子來說,是踏出家庭保護網的第一步,絕不能馬虎。

以前專家呼籲“過度嬌生慣養讓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如今問題更嚴重,孩子們被剝奪的已經是一些正常人必須有的功能。熱心的家長們不妨來看看,在愛的名義下,我們不知不覺已經剝奪了孩子多少能力?當孩子逐漸成長之際,媽媽們就得把握時機啟蒙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逐漸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大部分的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所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有報道稱:98%的家長擔憂孩子自理能力差,這幾乎成了家長的“心病”。但是這塊“心病”是如何患上的呢?說來也許有諷刺意味:現在,擔心著這“心病”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是“心病”的製造者。為什麼這樣說呢?回想一下,也許孩子要幫著你收拾飯碗,但是怕孩子把碗摔了,你急忙搶了過來。碗,也許保住了,但卻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許孩子非要自己穿鞋穿衣,你嫌他動作慢、穿不好,耽誤了出門時間,親自上陣,飛速給他穿戴齊整。類似場景,是不是許多家長都經曆過?

孩子天生好動,對什麼事情都感到新鮮,都想動手,因此若要說某個孩子從小就懶,是不符合實際的。孩子的懶,多半是家長持續“幫助”的結果。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剝奪了他們自理、自立的權利,而現在卻一再抱怨孩子們懶、自理能力差,這對孩子極不公平。無異於一個教練從來不訓練隊員,而在比賽時卻要球隊一定要贏球,這可能嗎?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人來教育,而不是一個隻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書呆子。讀書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長大成人後進入社會,任何書本知識也不能代替自理、自立能力和勞動美德。

15歲的查理討厭上學,使父親格雷先生很吃驚。“你為什麼不想去上學?”格雷先生問。查理回答說:“我太討厭讀書了,再說,讀書有什麼用?”

“你覺得自己懂的東西足夠多了嗎?”格雷先生質問道。

“我懂的東西,絕不比喬治·裏曼少,他3個月前退學了。他說他再也不來上學了,他爸爸有的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