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十——人生三立,尋找屬於你的立足點(2)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坤》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訓誡。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唐孔穎達注:“德,謂德行;業,謂功業。”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規範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備、德行”等。從“德”字的構型來分析,這裏已包含有禁忌:要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範。
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由此可見,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 “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孔子當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複禮”就是因為以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遺產。是我們構建平安和諧文化的準繩。
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萬物尊崇“道”和“德”,而人也是萬物,人也尊崇道德,有道德的人必然會受到他人的尊崇,德高則望重。
三國時劉備在臨終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曆代多為人引用,以戒惡揚善倡德行。
春秋戰國時,軍事家吳起與魏武侯一同泛舟於西河。途中,正在觀賞景色的魏武侯回頭對吳起說:“河山這樣險要,這是魏國的國寶啊!”吳起馬上回答道:“不,國家的國寶,在於執政者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這裏所反複強調的德,就是人的品德、德行。
德,對於領導者來說尤為重要。德高則望重,望重則說話靈。領導者要時刻注意在下屬麵前塑造自己的形象,樹立威信。以自身的德行產生的強烈的凝聚力,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部下,使自己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仿效的楷模。這是任何權力、地位都無法比擬的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孔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古今中外,以大德贏得人心而成眾星拱月之勢、成其偉業的領導者,無不為人稱頌。有些領導者過於相信權力地位,認為憑借職權就可以使屬下歸服,其實這隻能是服權,而不是服人,產生的力量也極其脆弱。
中國有句老話: “服人者,以德服為上,才服為中,力服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雖然不一定完全合適,但它的精神卻是正確的。以才智和能力樹立起的威信,常常是不鞏固的,一旦下級的才能超過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時,這種威信就會動搖,甚至消失。而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樹立起的威信,則會經久不衰,永存於下級心中。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包括很多內容,如大公無私、秉公處事,謙虛容人、嚴於律己、正直、大度、清廉、誠懇、無畏、堅毅、慷慨等等。
以上任何一種優良品質,都可得到人們的敬重。如劉備三顧茅廬,就是以他的謙虛和誠懇打動了諸葛亮;宋江仗義疏財,就是以他的正直和慷慨贏得了梁山好漢的尊敬。他們所以能使那些才能遠在自己之上的人心甘情願地受其領導,正是靠他們人格的力量。
北宋名臣包拯是一個知名度非常高、影響非常大的清官,他勤政愛民、疾惡如仇、清正廉潔,他的美名傳承百世,可謂真正“以果行育德”之人。
《宋史》卷三上說:包拯“始舉進士,除大理平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大意是:他先是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大理平事,出任建昌知縣。但鑒於父母都上了年紀,身邊需要照應,也便辭而未就。於是,朝廷改任他到鄰郡和州為官。他基於同樣原因,也沒去。幾年過後,其父母相繼去世,他又守喪期滿,經鄉裏人勸勉,才趕赴京師參加吏部調選,並到揚州天長縣做了知縣。
從此,包拯開始了他那驚天動地、留芳千秋的政壇生涯。
包拯非常勤政愛民。他一向認為,當官就應當做忠臣。他的忠臣標準是:“上以裨國是,下以恤民瘼,中以塞國蠹。”自他為官之日起,便一直照此行事。
史書上說:包拯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宦時”。意思是,他雖然為官數十年,俸祿又相當可觀,但吃的仍是粗荼淡飯,穿的是布衣芒鞋,家用器皿也全是竹木陶瓷所製,和當官之初並無兩樣。
對其家人,包拯也要求甚嚴。他的長子包縫在其影響和教育下,官居通判,政聲亦好,可惜英年早逝。幼子在他去世時年僅5歲,包拯為他留下的家訓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若孫也。”即是說:後世包家子孫在外做官,如果有違反家法規定而貪汙受賄者,生不得讓他回到包氏宗族來,死不得葬在包氏祖墳中,否則,便不是我的後代!
嘉祜七年,包拯病逝於樞密副使之任上。
據史載,宋仁宗聞訊十分悲痛,專門派人護送他的靈柩回到廬州原籍,安葬於現今的合肥城東50裏大興集。各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也都紛紛建造起了包公祠。直到現在,合肥包公祠仍保存完好,還掛有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理冤獄,關節不能,自是閻羅現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高度概括了他鐵麵無私、清正愛民的高尚品德。
老子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的古人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十分強調“立德”,所謂“道德無根可樹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麼“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也產生了很多道德榜樣,什麼“節婦”“烈女…忠臣”“賢相”“孝子…‘義士”等等,然而,今天看來,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殘人性的枷鎖,那些榜樣隻不過是一些愚夫愚婦而已。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統治者一方麵利用道德來掩蓋自己的醜行,另一方麵又利用道德來愚弄百姓,實行對民眾的精神控製。他們經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聖人並充滿道德義憤地攻擊、譴責和訓導其他人,他們自己從來不肯也不屑踐行那些道德原則。而且,我們發現,越是專製政權越是需要道德偽裝,越是熱衷於道德說教和樹立道德楷模。每一個人內心都有本能的道德衝動和渴望,統治者極其聰明地利用這一點加以發揮和渲染,從而激發人們內心的道德熱情,以致出現像“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道德迷狂。這樣,人的其他衝動就被壓抑下去了;但這些衝動並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聖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麵渴望道德圓滿,博取道德美名,獲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標兵”一樣;另一方麵又常常陷於道德困境和焦慮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種悖理、矯情、虛偽、荒誕的事情都來了。
過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為基礎,勢必導致“偽善”這已經為封建社會的全部曆史所證明了的。
什麼是有道德的人通俗地講,就是好人,比如真誠待人,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敬業奉獻等等。為什麼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為了獲得獎賞,不是為了獵取榮譽,而是為了自己!
老子說:“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唯有正才能千古流傳
韓非子有言:“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有詩雲:“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做人,雖可以“通行無阻”,但永遠也不會被稱為高尚;正直做人,雖可能會遭遇種種不幸,但卻會因高尚而得到人們的尊敬。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古往今來,從根本上可以說,一切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敗是做人的失敗。在做人的諸多品德中,正與直是最根本的,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之基,精神之柱。
“正”,是做人的靈魂。孔子早就說過,“政者,正也”。無數事實說明,誰能夠恪守“正”字,踐行“正”字,做到人品端正,為人正派,一身正氣,光明正大,剛正不阿,伸張正義,就能有根基、有底蘊、有政聲。做人“正”的最高境界是“正而不拙”,就是做到平等待人。對上不曲意奉承,對下不板著麵孔;做到不耍小聰明,不玩小手腕,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就是做到如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頂得住壓力;就是做到如明朝呂坤所說的“既做人,在世問,便要勁爽爽,立鋒鋒”;就是做到正義凜然,確立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價值理念,有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將群眾對正義的信仰和追求具體化,將群眾所信奉與追求的正義價值在具體工作中體現出來。
“直”,是做人的胸懷,指的是正直、坦率、真誠、無私。一顆坦蕩之心可鑒日月,決非是口無遮攔,脫口而出;更非毫無原則,心底無數;也非不講方法藝術,率性而為。古人說,誠以待人,無物不格。直而不拙的核心就是“誠”,對事業、對工作、對他人始終懷著一顆赤誠之心、誠信之心、忠誠之心,始終做到心底無私,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實事求是;做到不弄虛作假,不言而無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動作,不劃小圈子;做到表裏如一,前後相符,信守諾言。
“正”是做人的榜樣,做人的脊梁;“直”是做人的形象,做人的力量。每一個領導幹部都必須把“人”寫正,站直,要永遠像“人”字一樣,雙腳踏地而又永遠向上。
孔子很讚成正直做人。
當時衛國有一個大夫叫史魚,為人正直。他臨死時囑咐他的兒子,他死之後,停屍勿葬,他要屍諫衛靈公,迸用賢人,斥退小人。否則,寧可屍骨腐爛,也決不入土。
衛靈公大受震動,終於接受了史魚的屍諫,重用賢人蘧伯玉,斥退了小人彌子瑕。
孔子知道後,讚揚道:“正直啊,史魚!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混亂時,他也像箭一樣直。”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正直的人往往會受到排擠,甚至打擊。
那麼,做人正直到底好不好呢
孔子告訴我們,做人還是應該正直。在《論語·雍也》中,孔子深刻地指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說,人生活在世上應該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也能活在世上,那是他僥幸地免於災禍。
孔子讚成做人正直,但是,他也指出,在堅守正直品質的前提下,最好也講究一下策略。他說:“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為人正直,如果不好學,不注意修身處世,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正直意味著有高度的名譽感。 提醒大家,這裏指的不是聲譽,而是名譽。偉大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曾經對美國建築學院的師生們發表講話,他說:“這種名譽感指的是什麼呢?那好,什麼是一塊磚頭的名譽感呢?那就是一塊實實在在的磚頭;什麼是一塊板材的名譽呢?那就是一塊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實的板材;什麼是人的名譽呢?這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弗蘭克·勞埃特·賴特恰恰如此,他不愧為一個忠實於自己做人標準的人。
正直意味著具有道德感並且遵從自己的良知。 馬丁·路德在他被判死刑的的城市裏麵對著他的敵人說:“去做任何違背良知的事,既談不上安全穩妥,也談不上謹慎明智。我堅持自己的立場;上帝會幫助我,我不能做其它的選擇。”
心地坦然。正直的人都是抗壓的,他們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平靜,使他們能夠經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哈利·愛默森·福斯迪克曾講過亞伯拉罕·林肯在一八五八年參加參議院競選活動時,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發表某一次演講。但是林肯答道:“如果命裏注定我會因為這次講話而落選的話,那麼就讓我伴隨著真理落選吧!”他是坦然的。他確實落了選,但是兩年之後,他就任了美國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