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

七鄉美景

作者:廖民子

直到30多年後我才猛然發現,當年我從小學讀到附設初中班畢業的廣南縣第一小學,原來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儂氏土司衙署,我們竟然是在幾百年前廣南縣的最高統治機構裏度過了歡樂的少年時光。

土司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統治當地人民的機構,世襲繼承。《雲南通誌·土司考》述:“滇之土官,肇於元而盛於明,清代固之。”《明史》亦有“廣南土司”錄。衙署深門重院,規模龐大。現有衙門議事廳尚為完好,係一幢七開間、歇山屋頂、抬梁式簡易木構架,高9米,通麵闊14.3米,進深21米,木柱42棵。用材渾圓粗大,屋宇宏偉,使人感到曆史的厚重和悠久。而這裏是以前我們上體育課練習跳馬和單雙杠的大教室。

廣南儂氏土司衙署是中國壯族土司中建築規模最大、權力較為集中、管轄範圍最寬、世襲時間最長的土司衙署。自元代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264—1948)共計684年,由壯族儂氏家庭世襲27代,掌握著東至廣西西林縣境300裏,南至廣西安土州300裏,西至廣西直隸州五槽界270裏,北至羅平界300裏(總麵積約8.25萬平方公裏)的政治、軍事、民刑、錢糧大權。然而,站在這個曾經輝煌的龐大建築群裏,我卻仿佛感覺到儂氏一脈的苦惱,他們坐在一個地區的頂尖不斷世襲還苦惱什麼呢?我想應該是渴望超越。

在土司衙署東側,有一座昊天閣,始建於乾隆年間,原為皇經觀建築群中的獨一單元,皇經觀現已毀無存,惟三層的昊天閣曆經滄桑仍巍然屹立。登此閣,視野寬闊,蓮城風光盡收眼底。昊天閣是後來的名字,原來叫玉皇閣,文革時為避嫌改的名,我們讀書時都叫老尖閣,大概因為是六棱型且都有尖尖的翹角的造型。孩提時代老尖閣的關鍵詞是“小裙子”、“老板錢”、“大城磚”、“風鈴響”。 “小裙子”是老尖閣上美麗女鬼的故事,應該很淒婉,可從來沒有人講的完整過;“老板錢”是老尖閣裏不時能找到的銅錢,可賣廢銅的價錢;“大城磚”是老尖閣的建築用磚,白灰色的,很重,我們搬不動;“風鈴響”是老尖閣每個翹角上懸掛的的風鈴,鈴聲清脆,陪伴著我們上完一堂又一堂課。童年的記憶是殘缺的,可過去的老尖閣或玉皇閣,今天的昊天閣一直完整的聳立在那裏。

後來受中央委派的流官進入廣南,欽命封疆大吏與邊地土皇帝的矛盾就成為了廣南古城很長一段時間的主題,據說建於道光年間的廣南文筆塔就是流官用儒家文化來教化、感化南蠻之地的象征,而文筆塔又恰恰正向著昊天閣。文筆塔與昊天閣的永久對峙,造就了兩種文化在廣南的激烈碰撞,這種碰撞成就了廣南縣從古至今多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許多年後,廣南被命名為雲南省曆史文化名城,文化傳承的永續,早已超越了百年前土司與流官的勾心鬥角。

昊天閣的超越出現在1948年,不知不覺間,幾個中共地下黨把這裏作為了活動據點,6月22日中共廣南地下黨領導了廣南縣防衛隊舉行武裝起義,配合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即後來的邊縱第一次解放了廣南縣城,當時的起義指揮部就設在昊天閣。昊天閣不僅因其曆史文化價值高而備受矚目,而且因其在廣南乃至雲南人民解放事業中作為人民浴血奮戰的曆史見證而贏得人們的崇敬。2009年,閣內中共地下黨武裝起義舊址及陳列室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就在這一年,廣南儂氏土司衙署末代土司儂鼎和舉家遷出廣南,宣告壯族土司製度在廣南六百多年統治的結束。

曾經金碧輝煌的土司衙署在歲月的滄桑中陳舊,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在時光的穿梭裏老去。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土司衙署直到廣南解放以後才實現了真正的超越,當這裏成為廣南縣第一小學,成為一個地區的人才搖籃,培養出副省長、自治州州長、大學教授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古老的土司衙府才真正煥發出嶄新的活力,這種曆史性的超越,是那些夢想偏安一隅做土皇帝夢的曆代封建土司們永遠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