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越夜越High 新夜客(1 / 3)

越夜越High 新夜客

FEATURE

不用加班的珍貴夜晚,你怎樣讓它變得不無聊甚至不朽?

請先不要給出多數人皆會的選擇,如“看書”“看展”“看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特米海伊在《生命的心流》中提出,“愛好”應是“需要傾注大量感情精力,能帶來強烈成就感的活動”,進一步說,吃穿秀玩看電影等享受型活動帶來的快感和滿足感並不持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人的夜生活看似積極向上,但回過頭來看,除了熱鬧什麼都沒留下。

本期《新夜客》專題,為你帶來多樣化的城市生活樣本。這裏不僅有你我凡人最常陷入的時間陷阱,還有真正的城市玩家的一手血淚經驗供你參考,最後我們還準備了最完善的幹貨指南,供你營造屬於自己的萬象迷離的夜晚。

Chapter1 小調查

莫怪時間走得太快,時間多無辜啊。每個人的“死該丟”(schedule行程表)其實都是Ta的人生寫照。

夜晚時光都去哪兒了?你自己最清楚哦……

看書 0.5 hour

對於出版社來說,書存在的最大的意義就是被賣掉!之後管你看不看;而對於買書的人來說,把書買回來很大程度上隻意味著,又可以在豆瓣Mark一下了,至於看不看……就要看最近坐不坐地鐵、飛機之類的公共交通工具了吧,畢竟自己在家看怪沒意思的。拋開豆瓣,如果我們能定期回首自己到底看了什麼書,估計也蠻有意思的:有可能大部分艱深的大部頭隻看了個開頭就扔下了,而真的看下去了的大概都是廁所讀物……不過介於大家對於“艱深”和“廁所讀物”的定義也不同,最終我們還是成為了不同的人,You are what you Read呀。

追美劇 1 hour

在前一陣《生活大爆炸》被禁的時候,很多人才忽然意識到每周自行找下載源是多麼的麻煩,以及這部劇居然已經出到第七季,並且播出七年了,這種漫長的陪伴成本如此之高,足以證明我們對這部劇是真愛。追什麼美劇幾乎也可以表明你的個人屬性了。愛看《生活大爆炸》和《IT 狂人》的倒不一定是技術宅,也許隻是單純愛聽段子;至於那些把《老友記》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的人,一來是你可能真的太想學好英語了,二來你是一個懷舊的人。

吃飯 2 hours

吃飯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一日三餐是去快餐店來份15元的套餐,還是回家耐心花兩小時做頓一人食,也是個人氣質的體現。

養貓養狗 2 hours

轉發別人家貓狗打鬧的Gif圖可能是耗時最低、收益最高的寵愛方式。若是把大部分時光拿來與家貓家狗鬥智鬥勇絕對是真愛——在真的養狗之前,建議看兩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熱播滅High節目《狗語者》,看看狗狗心理學家如何馬不停蹄地拯救問題狗和它們煩惱的主人,再決定是否真的要當狗主人。而那些更博愛、致力於拯救天下貓狗的義士,則可能要把更多時間放在攔截運狗車或去玉林抗議之類的公眾事件上,隻動手轉發可不算。

成為加班狂犬 2 hours

總有那麼一些人,每次朋友聚會的時候都嚷嚷著要換工作,但是下一次見到此人,其上級下級都Come And Go,Ta卻還沒走——真愛在此。而另一部分天天哀怨地曬著加班夜景的人,仿佛愛工作就是進化得更高級的人種了,不加班還難受。此情此景,建議閱讀社會學著作《有閑階級論》端正人生觀:別被老板洗腦啦,真正爽的人生應該是有錢沒事兒幹啊!

每天變美一點點 2 hours

美容、美體、穿衣服、買包包這種事情究竟能占到一個女性(及部分男性)多少時間,這可區別太大了。就拿瘦臉來說吧,嚴格按照“田中宥久子徒手瘦臉按摩視頻”做一套田中瘦臉操要8分鍾,擇其精華也要3分鍾左右,而按照豆瓣上堅持每天做操從餅臉瘦成尖臉的樓主所說,雖然事情實在太多,可是每天晚上Po主還是有在按摩,因為“好像根本停不下來”。哎,人家都這麼說了,就不好意思嫉妒對方確實變小的臉了。在瘦臉之外,每天站30分鍾瘦腿,或者認真卸妝之類的,也都是赤裸裸的時間呀。

Social or 宅 4 hours

老話說,下班之後的時間才決定未來,除去上麵那些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下班的人們,作為一個還擁有下班時間的人,選擇Social還是宅,也是選擇了一大塊人生。一般來說,願意出門Social的人似乎過得精彩一些,畢竟每次回來微信裏就能多一堆名流躺在通訊錄裏,從而讓自己也有一種往來無白丁的錯覺。但是,在這個出去搓一次澡也能夠認識兩個副總的年代,阿宅們也有資格說,宅才能夠宅出美麗新世界啊。再說,你以為在嗶哩嗶哩彈幕網上吐槽就遇不到真愛嗎?

Chapter2 人物

一次對消費主義的小小反抗

王大衛:胡同裏的美國“修車”師傅

下班時間幹點啥有助於開啟第二人生?來自美國波士頓的David(中文名:王大衛)的答案是:修自行車。他因此從一個汽車市場的調研員華麗變身為北京胡同裏的單車改裝師傅。

19:00-20:00

手作夜:從不小打小鬧

從汽車市場研究員到修車師傅

自行車修理師王師傅的轉型故事還得從2012年開始說起。

在美國大學主攻人類學研究的大衛還是北京一家汽車品牌公司的市場研究員,每天朝九晚六,他的工作內容是研究人們的購買行為。研究員的工作並不算繁重,所以每天下了班,大衛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優哉遊哉地在北京的小巷子裏麵晃悠,做一些需要仰望天空45度才能完成的人生的思考,比如“當今城市生活中鄰裏關係之間的變化”。

日子久了,大衛發現很多院落或小區裏總是堆放著一些被丟棄或遺忘的自行車,有的殘缺不全,有的鏽跡斑斑。於是,閑不住的大衛萌生了用這些廢棄零件重新組裝一輛自行車的想法。

在大概兩個月時間裏,每天下班後(7點—10點)大衛邀請了小夥伴Candy一起改裝自行車(也由此成功把Candy追到了手,變成了女友)。他們從網上搜索修車教程,在萬能的淘寶網上買了一些新零件,換掉壞零件,還給自行車重新噴漆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Candy就每天騎著這輛車上下班了。安全性在上路後得到了驗證,外加彩繪圖案非常拉風,這刺激大衛又“淘”來一輛永久牌老式自行車,他駕輕就熟地給這輛車換了誇張的白色車輪,還把車架子噴成他喜歡的老虎紋,然後他就騎著這架霸氣的老虎車上下班了。一路上令無數中國人側目,自信心爆棚的大衛想要更進一步,用竹子改裝一輛自行車。

胡同裏的竹車club

這是大衛大學時代就萌生過的想法。大學時他上過一門環保課,竹子的特性和用途讓他感到癡迷,大衛覺得,“竹子那麼硬,很像自行車架。”而當時這隻能是一個瞎想,因為美國不長竹子。現在有了改裝車的經驗,大衛覺得是時候把學生時代的“瞎想”變成現實了。

大衛開始著手製作第一輛竹子自行車時,他把下班後的所有時間全都投入到研究竹子車的製作上。和前兩次不同,這次過程坎坷,即便有以前的成功經驗,這一次也花了將近三個月才完成。第一輛竹車成功被“研製”出來時,大衛騎上它內心滿是“太!酷!了!”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