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易雲音樂的短視頻看到一個關於“富裕”這個話題的討論,中國人普遍對富裕的理解是豪車名牌別墅等物質性的東西,視頻裏有個留美學生則談到其實真正的富裕往往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一切外在的物質都隻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介質,都是短暫存在的物體,而真正能留存久遠的,往往是人們的精神價值,一個人要做的是“精神上的貴族”而不是“物質上的貴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作家科學家等等,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永遠是他們的思想境界上的高度。
作家周國平先生在其作品《各自的朝聖路》中談到“每個人正是靠自己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精神世界的,而隻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當下社會人們都流行說網絡用語,用當下被很多人用著的一句流行語來解讀周先生的話,便是“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不論是現在的商界還是我們的生活,這個世界始終都在遵循著一個發展規律,“二八法則”,物質的財富和精神的財富永遠集中在20%的人手裏,80%的人永遠都是手牽手一起走在陽光大道上,所以,當你孤獨一人時,你應該慶幸,至少你邁出了成為20%人的第一步。
隨著互聯網在中華大地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已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手機成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交流溝通工具,仿佛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海量的信息也在衝蝕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隻要我們打開手機,就已經與外界產生了一定的關聯,這就使得我們的獨處變成了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在這個泛社交的時代,不論是普通的社交軟件,還是其他產品的打造,都似乎在強調與人們產生一定的關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帶給了我們很大的便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似乎我們如同那個偷玉米的笨猴子,撿了西瓜,丟了冬瓜。
我們在竭力的與外界產生關聯,但卻忘記了自己內心精神的修養。
早在多個世紀前,亞裏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說了一句影響後人的名言“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我們難以論證這句話到底有多大的準確性,但起碼亞裏士多德先生早已領略到了孤獨帶給人們的另一種修養,孤獨最重要的價值其實就在於孕育、喚醒和激發人類精神文明的創造力。在當下這個普遍迷失自我的社會裏,人人都強調與人交往的群體生活重要性,其實更難的是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獨處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