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陳年鬼事(四)(1 / 2)

大唐大中二年,唐宣宗為加強對吐蕃戰事決定與北方突厥和親,唐南燕王庶女被冊封為陽平公主,接入京都,奉召於次年出塞和親。大唐雖已國力日弱,可仍舊在這風雨飄搖之際陳兵吐蕃邊境,河湟隴右一帶戰雲密布,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雷戟還隻是個剛剛加入禁軍不久的小校而已,武功不俗兼有智謀,可因為並未立下戰功故而不得晉升。大中二年時,雷戟突然被意外嘉獎冊封為邊軍遊擊將軍,在大戰即將來臨之際這樣的冊封讓很多人看到了一絲信號。都城長安不少官宦富庶人家與之頻繁接觸,意思無外乎趁他尚未發跡多多交流,日後方便照應。

也有不少小富之家以閨中女兒說媒於他,殷勤之意更是難以阻擋。這也難怪,安史之亂後大唐兵災連連,在這個漸趨亂世的年代,若是能有一個手握兵權的女婿遠比一個滿腹經綸的書生要好得多,也讓人安心的多。原本隻是一個禁軍小校的雷戟驟然間成了京城內不大不小的名人,每日裏都有些小家碧玉渴望嫁入將軍帳內,這樣的生活想來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奢望的。

然而,雷戟不知出於何種考慮,竟是沒有接受任何一家的親事。秋十月,正是塞上寒冰的季節,他一人帶著幾名義從駕馬北去,直奔塞上。據說他臨走時曾經寫下一幅字,內容是漢時名將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消息傳出後,大河南北、山東山西不少豪傑之士深受觸動,各自啟程向北,於臘月前後紛紛聚在雷戟帳下。唐軍少馬,經曆了安史之亂和隴右失陷之後,唐軍戰馬尤為不多。可雷戟麾下連同他的邊軍戰士共計五百輕騎,在當時的隴右邊境上已是一支不大卻也不小的力量。

據說,當年詩人杜牧也曾聽聞雷戟此人此事,少有邊塞詩傳世的大詩人卻也深受鼓舞,作詩一首遣人送到了塞上將軍的手裏。

詩雲:

手持然金仆姑,

腰懸玉轆轤。

爬頭峰北正好去,

係取可汗鉗作奴。”

雷戟親手回信表示感謝,言辭間卻沒有太多慷慨激昂的意味。軍營中每日裏隻見他操練軍事,查看地理,習練武藝箭術,再不見他多說半句其他。士卒多為之感動。

次年三月,距和親大事不過兩月時光,長安內卻忽傳陽平公主病倒的消息。滿朝禦醫束手無策,內宮亂作一團。雷戟借著督促糧秣的借口隻身返回京都,逡巡三日後離去。五日後,公主忽然痊愈,隻是身體顯得有些虛弱,每日懨懨的失了往日精神。饒是宮內嬪妃多與之關切,可終究難見笑容。

大中三年五月,陽平公主儀仗自長安出發,向北出塞,唐皇特命隴右遊擊將軍雷戟率其五百輕騎護衛。七月中,雷戟完成使命,親手送公主入突厥汗帳而返。

八月,雷戟意外病倒。

九月,河西一帶已經小有戰事,雷戟扶病巡邊,當月途徑伴日穀中伏。突厥兩支被王庭驅逐的小部落驟然出手伏擊,與雷戟在伴日穀內鏖戰。五百輕騎竭力熬殺卻是寡不敵眾,最後全軍覆沒。邊軍遊擊將軍雷戟戰死。

十一月,剛剛嫁入突厥不久的陽平公主舊疾複發,大中四年春離世……

就實來說,簡寧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敘述者,他並沒有將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內情外事都敘述個清清楚楚。這讓聽故事的人感覺很是難受。可是正在旁邊聽他故事的石穿和辛忘柯卻是蹙眉凝思,看樣子他們卻是已經聽懂了。一旁的張牧之顯得有些懵懂,摸了摸下巴終究是沒有說出什麼話來。

過了好久,辛忘柯才忽然開口問道:“我怎麼覺得,我是聽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一旁的石穿趕忙跟著點頭,顯然也有同感。

簡寧聳了聳肩膀,一把將幾人麵前的甜品都拽了過來,大口大口的吃著道:“本來就是,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前情提要’麼?嗬嗬,我這幾個月沒幹別的,反正正史野史翻了一通,對這個小人物的生平隻要是有記載的我都看了一遍,至於剩下的就都是我的猜測了。”

石穿聞言頓時一陣氣苦,扶著額頭無力問道:“那請問剛剛那一大段,有幾成是真幾成是假?”簡寧聞言難得的抬起了頭來,歪著脖子想了半天道:“至少有六成是靠譜的,其他的那幾成也是比較靠譜的。”

石穿和辛忘柯兩人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無奈。不過此時他們也隻有簡寧這一個“雷戟專家”,再怎麼不靠譜也得先聽聽他說的話才行。而後,辛忘柯便問道:“你所謂的‘前情提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