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來源“滬”、“申”的來源: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
滬:晉朝時,鬆江(現名吳淞江,即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以後又改“扈”為“滬”。
申: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
“上海”與“黃浦江”的來源:
黃浦:又名“黃歇江”,來源於戰國春申君——“黃歇”。
上海:上海一詞最早始於宋代,源於一條名為上海浦的吳淞江支流(浦,原為吳語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後由於滬上酒業發展,政府在本地設置了征收酒稅的相關機構——酒務。因地近上海浦,所以稱之為上海務。上海一詞的影響逐漸擴大。
東吳:上海,安徽,江蘇交界的位置。[2]
編輯本段曆史沿革
古代
上海曆史悠久,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上海,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開始建城。“申城”古城牆(4張)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城市。後來申城城址幾經變遷,地名已經過多次更改。終於在三國時期於佘山附近固定了下來,並更名為“華亭”,唐朝設縣,同時華亭縣北部的上海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準上海鎮建獨立縣。此日定為上海建城紀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於是上海和華亭成為雙子城。明代在華亭、上海地區設立鬆江府。清代設立蘇鬆太道(中後期依其駐地又俗稱為上海道,為清朝江蘇省下屬的道級行政區劃之一,轄管蘇州府、鬆江府和太倉直隸州,順治年間駐地為太倉,康熙時期駐地為蘇州,雍正之後駐地為鬆江府下轄的上海縣。清初順治年間,買買菜設立分巡蘇鬆兵備道,轄蘇州府、鬆江府,隸屬江南省,道署駐太倉州。1663年(康熙二年),蘇鬆道改為蘇鬆常道,增轄常州府,道署隨之移駐蘇州。1667年(康熙六年)江蘇建省後,蘇鬆常道裁撤。1670年(康熙九年)恢複蘇鬆常道。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屬江鎮道,於是蘇鬆常道改名蘇鬆道。1724年(雍正二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直隸州,於是蘇鬆道改名蘇鬆太道。
旭日東升,百舸爭流(40張)
1730年(雍正八年),太倉、通州2直隸州成立太通道,於是蘇鬆太道再改為蘇鬆道,應江蘇巡撫尹繼善奏請,道台衙門也在這時從蘇州遷往鬆江府下轄的上海縣。當時的道台為徐永佑。
1741年(乾隆六年),太倉州還屬蘇鬆道,於是蘇鬆道又改為蘇鬆太道。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蘇州府單獨成立蘇州糧儲道,蘇鬆太道轄境減少為鬆江府和太倉直隸州,因而改名為鬆太道。1808年(嘉慶十三年),蘇鬆糧儲道和鬆太道再度合並成立蘇鬆太道,道台衙門仍設在上海縣城。)[3]
近代
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都被強辟租界或完全割讓,上海也不例外。1842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將上海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以後美、法帝國主義也相繼在上海強辟租界,那時的上
上海城市形象宣傳片
海作為“冒險家的樂園”慘遭帝國主義的各種掠奪。但同時由於租界提供了市民免於反動政府,軍閥以及曆史戰亂的侵襲打擾的相對自由安全的環境,加之作為自由貿易港的便利,使得上海各項民族產業得以迅猛發展。
現代
自由開放的環境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商賈貴族文人墨客革命者各色人等的大量湧入,至20世紀初
上海外灘夜景
[4],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貿易中心。1927年設特別市。現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在1990年經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征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它象征著上海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展示了燦爛輝煌的明天;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
各時期詳解
勾吳時期(商-周)
上海(嘉定、閔行、奉賢)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吳的時候。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偕弟仲雍,東奔江南,築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了吳國曆史。吳滅後,上海地區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申城時期(周
春申君名叫黃歇(——公元前238年),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官至楚相,戰國
春申君
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來吳國的地方。《越絕書》記載他在吳地(今天蘇州一帶)興修水利,當地人對他很尊重。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稱作“黃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黃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區,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鎮,又稱為“申城”。這是上海地區建城的開始。
秦滅楚以後,在申城設立了海鹽縣,歸會稽郡管轄。後來海鹽縣治幾經變遷,申城也幾經興廢。到了三國時期,海鹽縣北部的華亭鎮(今鬆江區)逐漸開始發展起來,逐漸成為海鹽縣北部重鎮。這樣,上海地區的發展從原來的申城轉移到了華亭鎮,並逐漸地穩定了下來。晉時鬆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鬆江下遊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滬,也成了華亭地區的地名之一。東晉永嘉南渡,晉室南遷,江南地區的經濟社會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到了隋朝的時候,華亭地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規模。終於在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今鬆江)。
華亭城時期(唐-元)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隨著鬆江航道重新疏浚,華亭縣北部的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誌》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後來因為吳淞江下遊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1068一1077年),貿易中心由青龍鎮轉移到華亭縣東北地區的上海浦,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上海鎮逐漸取代了青龍鎮,成為華亭縣最大的市鎮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鬆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鎮為中心,析華亭縣部分,建“上海縣”,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市區建城的開始。華亭、上海兩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成為元代上海地區的雙子城。
雙子城時期(明-清)
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鬆江府管
鬆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轄。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鬆江府地區,成了明代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經濟發達,農業興旺。有“蘇鬆稅賦半天下”之稱。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鬆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鬆太道的鬆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逐漸超過鬆江府的華亭縣。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設蘇鬆道(相當於今天副省級),駐鬆江府上海縣,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為蘇鬆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鬆太兵備道,或稱蘇鬆太倉道,因駐地在上海縣並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
十裏洋場時期(清末)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辟為五
舊上海主體:租界與華界劃分圖
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居留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應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Balfour)要求,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新關”、“洋關”),辦理向外輪征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鬆太道兼管。鹹豐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惡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的戰役。
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此後,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麵:今黃浦、靜安和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黃浦、徐彙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而閘北和南市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裏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係,為時至今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舊都市時期(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新勢力尚且稚嫩,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無序混亂。上海的租界卻如國中之國獨享平和,甚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麵都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1912年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階段。民國初,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今黃浦區興業路76號召開,1922年7月23號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顧正紅),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引發全國性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開始了國共分裂。
1928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成為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於楊樹浦引翔港的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閘北區激烈的軍事衝突持續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遷洛陽。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調動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大部分精銳),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全國1/3兵員),但最終裝備占優的日軍仍然擊敗了中國軍隊,占領上海除租界外全部地區。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鬥爭。淞滬會戰期間,公共租界的北區及東區(今虹口、楊浦)作為日軍防區和勢力範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區及西區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1943年初美英與重慶國民政府改訂新的條約,放棄在華租界,標誌著具有一個世紀曆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複存在。1945年上海光複,到1949年5月,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4]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度52分至122度12分,北緯30度
上海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40分至31度53分之間,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彙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是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為上海境內最高非人造點。在上海北麵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衝積而成,麵積為1041.21平方公裏,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麵積88.54平方公裏,橫沙島麵積55.74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