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洋女婿的意義
眼光
作者:簡岩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美國科學家埃裏克·貝齊格,貝齊格的夫人吉娜曾就讀於安徽蚌埠一中,於是,安徽蚌埠一中給洋女婿送上祝福。
蚌埠一中攀諾獎洋女婿的舉動隨即招來各方批評,認為貝齊格的獲獎與吉娜沒有關係。其實,隻要現在貝齊格與吉娜是夫妻,就不能說貝齊格的獲獎與吉娜沒有關係。
吉娜與貝齊格的研究方向和內容是相同和相似的,即研究界麵非線性光譜、生物成像,沒有共同的愛好和學術研究內容,也許二人不會結為夫妻。因此,從專業內容來說,吉娜顯然比貝齊格的同事更能經常與貝齊格討論、交流甚至對貝齊格提供重要幫助。從這個意義上看,貝齊格獲獎與吉娜就更有關係。
不過,問題進一步深化的視角是,夫妻關係不隻是生活的意義,而是具有職業、事業的全方位意義。在諾貝爾獎的曆史上,迄今已出現的5對夫妻共同獲獎或前後獲獎的事例,就體現了這種意義。例如,法國的瑪麗·居裏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因證實鐳的存在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夫妻雙雙因為共同的興趣和共同參與研究而獲獎的典範。居裏的長女伊雷娜·約裏奧-居裏和丈夫弗雷德裏克·約裏奧-居裏也因共同的興趣和研究而發現了人工放射性,由此雙雙獲得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
曆史是相似的。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是夫妻共同成功的典範。獲獎的愛德華·莫澤和梅·布裏特·莫澤在同一所大學讀書,大學一畢業就結婚,因為誌趣相投一同赴英留學,又一起回到挪威,在同一所大學任教,最後雙雙獲獎。
盡管吉娜沒有與貝齊格共同獲獎,但是擁有共同的愛好和專業領域必然會有共同合作的研究課題與成果。倘若未來能夠取得與居裏夫婦和莫澤夫婦一樣的成果和榮譽,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以及所有人應當都會不吝獻出對他們的祝福。
另一方麵,當中國有更多的洋女婿和洋兒媳時,尤其是科技界的聯姻時,也是中國科技發展和走向世界,並離諾貝爾獎更近的時候。在吉娜之前,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的陳路嫁給了德國的蘇德霍夫,後者是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這種聯姻早就超越了生活和文化意義。夫妻聯袂研究更可能獲得成果,因為今天的研究都是團隊型的,夫妻也更為忠誠和團結。同時,借聯姻的方式,中國人也可以學到更多的先進的科研思維、方式、創意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