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篇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麵。主要以論述學習和做人為主,也有少量論政。宋儒朱熹稱此篇所記都是“務本”的內容,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解】?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後,能經常溫習,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嗎?”
【邊讀邊悟】?
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一方麵強調了複習對牢固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也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同時也真實地流露出孔子積極向上、注意修養的人生態度。也正因此,李澤厚先生說:“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人生在世,能夠每天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體悟,有所感動,這樣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法。
恪守孝道,仁之根本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解】?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3)犯上: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而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邊讀邊悟】?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是全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是我們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德觀。在古代,人們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同時也是立國的根本、治天下的根本、為人的根本。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曆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主張“以孝治天下”,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巧言令色,為者當戒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解】?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偽善的麵貌,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邊讀邊悟】?
仁是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麵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麵,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我們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隻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一般來說,善於偽裝的人,必然會在言辭和神態上下一番功夫,必然會把見不得人的意圖掩藏在巧言令色之下,對人造成麻痹,使人疏於防範。所以,麵對別人的巧言令色,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常省自身,完善自我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解】?
(1)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檢查、察看。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心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用心複習了呢?”?
【邊讀邊悟】?
《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一個人是否具備自我反省能力,是衡量其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隻有具備了不斷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逐漸走向完美。一個人隻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
恪守信用,誠實無欺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
(1)道: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