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解除考前焦慮(1 / 1)

如何解除考前焦慮

讀書

作者:李鑫華

學生每臨考試,尤其麵臨關乎人生重大轉折的考試時,難免要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與焦慮。對此,家長一籌莫展,教師們也束手無策。其實,關於解除考前焦慮,不乏心理學研究者的理論著述,但多因遠離學生實際,未能給學生們答疑解惑,未能給教師和家長“充饑解渴”而被束之高閣。

一位長期從事學生心理谘詢的中學教師王常春,根據多年來豐富的谘詢經驗,以及自己輔導孩子從備受高考煎熬到戰勝焦慮的體會,本著幫助眾多考生同樣擺脫考試磨難的目的,寫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教你應對考試焦慮:考出最好的自己》(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一書。該書收集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個案谘詢材料,是各種類型考生經驗的彙聚,也是作者數年來上百場考前講座、師生互動的寶貴心得。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教你應對考試焦慮:考出最好的自己》一書的案例都由第一手資料整理而成,內容貼近考生、生動有趣,所以無論學生和家長將書置於案頭,忙裏偷閑地隨手翻翻,還是專門去聽作者的講座,往往頓覺醍醐灌頂、獲益匪淺。作者在重點學校做考前講座時,珍惜時間的學生常常懷抱各種課本和複習資料,準備邊聽講座邊複習。但在陣陣開心的笑聲中聽完講座時,學生們卻發現,手中準備閱讀的複習資料根本沒有翻過頁去,自己已完全被幽默、生動的講座吸引,心裏獲得了難得的輕鬆和應考信心。

考前焦慮雖有多種,但各類考生焦慮卻有共性。作者根據在諸多省份講座的經驗和對考生準確的了解,提出了關於焦慮的幾條見解。

一、焦慮隻需弱控製,不必強排除

多數考生都深受考前焦慮所擾,不得化解招數,常為此遭受了至少10%以上的分數損失。家長和教師們一般會千方百計地幫助考生控製焦慮,但該書另辟蹊徑,闡述了“焦慮隻需弱控製”的根本原因。作者通過講析漢字結構與相關的心理原理啟發讀者,深入淺出地為考生開出了立竿見影地消除焦慮的“藥方”。作者在解釋“焦慮”二字時,用傳統的五行學說,結合與中醫對應的相關理論分析“焦慮”的來源。“焦”為“火”,與“心”相對應;“慮(慮)”為思慮過多,心思過重;二字合為“焦慮”一詞,即心火過盛。所以,欲消除焦慮,作者不主張“揚湯止沸”,而主張“釜底抽薪”。作者在“目標與焦慮”一節中給出了具體的解招:“明確目標除焦慮”“確定目標分數降焦慮”。

其後,作者還專門談了易產生焦慮的根源是“過度追求完美”。第二章的第四節講了減少焦慮的辦法之一是“抓住時間少焦慮”。作者從“時(時)”字解析,以具體案例加以說明,教會讀者學會“排除打擾法”“使用鬧鍾法”“時間運籌法”及“整理學具法”等簡便易行的破解之招,讓讀者一學就會,一試就靈。

減少焦慮的辦法之二是“學法得當免焦慮”。作者從“學(學)”字解析中提倡學生多動手,從“左右”兩字構成揭秘腦功能,從“看”“聽(聽)”“讀(讀)”字所藏的玄機啟發學生什麼是真正正確的學法。

二、緊張不必強對抗,適度緊張反有益

作者主張緊張不必強對抗,緊張是本能,放鬆須鍛煉。該書既對“緊張”二字本義進行了解說,也科學地闡明了適度緊張的益處,提出了應對之策。

三、擔憂過度尋煩惱,消除恐懼是根本

考生的擔憂多數來自於對既有考試失利經曆的耿耿於懷,但失敗陰影的揮之不去會直接影響考試。消除煩擾的根本辦法,就是將易產生負麵影響的“過去”與“曾經”徹底放下,專心致誌地正視眼下與未來,以積極的心態驅除“曾經”的不快,學會接受存在。對此,作者結合直接收集的案例,詳加闡釋。

四、壓力適度不可怕,過大過小皆不宜

作者在該書第五章提出,“學會以柔克剛,學會與之維持平衡狀態”是正確的壓力觀。關於如何合理釋放壓力,作者主張可以采用“寫出來”“說出來”或者“喊出來”“唱出來”,甚至“哭出來”的辦法,利用一些遊戲手段,將壓力驅逐出心境,讓學生輕裝上陣,告別煩惱。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奇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