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 深化互信 互學互鑒 推動合作
本刊專稿
作者:李姝福
2013年10月17日,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的俄羅斯鄂木斯克市秋意正濃,寬闊的額爾齊斯河緩緩從市中心流過。坐落在河左岸的鄂木斯克會展中心周圍彩旗飄揚,入口正上方巨幅展板上的中國共產黨和統一俄羅斯黨黨旗顯得格外亮麗。熱情友好的鄂木斯克迎來了一場盛會——中俄執政黨對話機製第四次會議和第三屆中俄政黨論壇在這裏隆重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和統俄黨最高委員會主席格雷茲洛夫共同出席上述活動。雙方主要陪同人員有中聯部副部長周力,黑龍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徐澤洲;統俄黨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俄聯邦委員會成員克利莫夫,統俄黨最高委員會成員、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茹羅娃等。來自兩黨中央機關、兩國政府部門,以及中國黑龍江、浙江、湖北三省與俄11個聯邦主體的地方和企業代表共80餘人相聚鄂木斯克,分別出席相關活動。
凝聚最新共識深化戰略互信
按照慣例,雙方代表團團長在對話會議開始前舉行小範圍會談,就兩黨未來交往規劃與合作重點,以及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交換意見。10月16日下午,王家瑞率中共代表團乘班機抵達鄂木斯克後,旋即與格雷茲洛夫舉行會談。
會談中,雙方對兩國兩黨關係給予了積極評價。格雷茲洛夫說,近年來兩國兩黨關係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將俄羅斯作為出訪首站,取得豐碩成果,兩國元首為俄中關係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9月,張德江委員長成功訪俄,加強了兩國議會交往和國家關係。此次我們兩黨舉行對話會議和論壇,對過去一個時期兩黨關係進行總結,並對兩黨關係未來發展做出規劃,很有必要。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將赴華出席兩國總理定期會晤,就加強兩國各領域合作深入交換意見。俄中雙方頻繁的高層交往活動,充分驗證了普京總統關於俄中關係達到前所未有高水平的論斷。兩國元首確立的雙邊經貿額2015年達到1000億美元、2020年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進展順利,俄中貿易仍有很大發展潛力。雙方應加強投資、高科技、能源等領域合作,推動雙邊貿易額和貿易結構進一步提升和改善。
王家瑞完全讚同格雷茲洛夫對兩國兩黨關係的評價。他說,當前中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積極健康發展,雙方政治互信、戰略協作、務實合作、人文交流水平均得到提升。兩國元首及高層互訪頻繁,為中俄關係持久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和堅實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與統一俄羅斯黨的友好合作也不斷深化。兩黨多位領導人實現互訪,成功舉辦了三次中俄執政黨對話機製會議和兩屆中俄政黨論壇,取得了良好效果。兩黨以對話機製為平台,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及雙邊關係中的重大問題交換看法,就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實現國家更好更快發展交流經驗,增進了雙方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對提高兩黨各自執政能力和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兩黨開展青年、地方、智庫等多領域交流合作,建立起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交流機製,並積極為兩國務實合作搭建平台,促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目前兩黨交流還有很多潛力,雙方應努力挖掘。希望兩黨關係像跑接力賽一樣,越跑越快。
雙方還就通過黨際渠道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推動兩國經貿、地方、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交換了意見和看法,達成廣泛共識。
關注黨的建設互鑒治黨經驗
中俄執政黨對話機製是中國共產黨與統一俄羅斯黨機製化交往重要活動之一,是兩黨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形勢、雙邊關係和執政黨自身建設等宏觀性、戰略性問題專門進行的高級別對話。對話會議原定每年一次,由兩黨輪流主辦。根據最新共識,對話會議與中俄政黨論壇一並舉行。從2009年6月兩黨正式啟動中俄執政黨對話機製至今已成功舉辦三次會議。習近平在時任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及剛剛擔任黨的總書記後,曾以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會見來華出席會議的統俄黨代表團等不同形式參與了前三次會議,體現了我黨領導人對活動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俄兩國麵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肩負著國家發展與民族複興任務的兩國執政黨麵臨許多新問題新考驗,全麵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和執政能力成為新形勢下兩黨麵臨的共同任務、共同需求。中共十八大確立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一目標形象地描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一目標實現的關鍵取決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目前,中共正在全黨範圍內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旨在解決作風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自身建設問題始終是困擾統俄黨的難題。為此,統俄黨從嚴明黨的紀律、純潔黨的隊伍著手,著力加強自身建設。10月初,統俄黨召開十四大,通過修改黨章進一步正風肅紀。統俄黨對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就全麵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表現出極大關注,希望研究借鑒中共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具體實踐和有益經驗。因此,兩黨決定將此次對話會議主題定為“群眾路線與執政黨現代化建設”,以找準當前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互學互鑒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