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功夫,唐少寒已將經文的第一段背誦下來。他剛開始不太了解經意,隻是靠著死記硬背,將這些深奧難懂的字句一句一句地背下來。
等背得差不多了,合上書開始在腦中回思經文內容。過了很久。終於慚慚明白經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了。不覺臉上露出了笑容。
若是佛祖靈山拈花時,見到唐少寒這會心一笑,說不定也會給他來個“吾有正眼法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了。
世尊在靈山會上,接過大梵天王獻來的金色婆羅花,拈花示眾,當時眾菩薩比丘皆默然,隻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然後佛祖便說出了這一段話。
這在中國禪宗開山傳派的原始說之一,是禪宗以心會意的一種根本門法,即以心傳心的方法。心心相印一詞即源於此。
許多人都在研究如來拈花,迦葉尊者究竟明白了什麼?如來為何要教外別傳。
這是一段佛教公案,幾乎中國學佛的人,人人都知道。但現代後人有誰能知道佛祖想表達什麼,迦葉又領會了什麼呢?不明白當時的因緣。就算是想破頭,也是難以明白的。
唐少寒明白的是經文第一章的內容,離那摩訶迦葉的有所悟還差的極遠了。他在心裏將這段經文默誦了無數遍。一邊背誦,一邊將經文之意在心中翻譯過來。
經文開頭第一段寫道:“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如是我聞’四字是說經文由佛祖的弟子阿難當時記錄,後來整理的。所以阿難在經文的開頭往往要寫下‘如是我聞’的句字。意思是說當時我是這麼聽聞的,就原句記下來了。以表明他沒有給經文做任何的自己的理解和改動。
這一段的意思是介紹說法的地方和參加此會的都有哪些人,有十萬人參加了這個大會,而這十萬人都是摩訶薩大士,其中還有十二個最為高賢的菩薩做為代表。
也就是這些個菩薩們才有發問的資格。所以他們是坐在上首的。
唐少寒看到這裏時心頭不覺暗道:“好家夥,十萬人坐在一起,不知道要多大地方才能容得下。”
心裏對這經文的真實性就有些懷疑了。要知道十萬人同時坐在一起是何等大的地方。佛祖要在十萬人麵前說法,不弄個擴音器之類的東西,隻是輕輕鬆鬆地一說,所有人都能聽到了。這完全就不現實嘛。
這一段的內容十分深奧,若是細細說來,光研究這十二個菩薩名字的順序和他們的名字,及這些個菩薩問的問題與他們的名字的關係,就夠一個研究生寫出幾百篇論文了。
唐少寒哪裏懂這些,他自然地將這些菩薩名一帶而過。隻是照本宣背。
經文的第二段,文姝菩薩從坐位上起來了。向佛祖提出了問題:“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他,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他先行了請問禮。這個禮節非常的隆重,是尊重智者世尊的古印度禮節。唐少寒背誦《金剛經》時,早就明白是什麼意思。所以也是一帶而過。
文姝菩薩問的問題很簡單,第一個問題是問所有成為了佛的佛們,他們最初開始修行時是怎麼樣的一種清淨。
他們是因為發了什麼樣的心願後以及用了什麼方法才修成佛的。也就是文姝菩薩想問一個普遍真理。
文姝菩薩後麵的話的意思是說,他問的這個問題希望世尊能給出一個不令菩薩心中產生疑病,眾生不墮邪見的答案。
當然也有這個問題就是能令菩薩不生疑病,眾生不墮邪見的意思。道理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想一想就覺得複雜了。
文姝即沒有修成佛,因為菩薩還不是佛。文姝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
唐少寒越想越覺得此經有些不對勁。心道:“這文姝不會是佛祖的托吧?故意問一個問題。他自己不知道,卻又明白這個答案會有什麼效果。簡直說不清嘛。
就像明明知道,又故意去問一下。唐少寒畢竟所知有限,所以對這佛經雖有疑問,一時也無從解釋,隻好將問題悶在心裏,嘴時哼聲道:“明知故問!”又向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