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版麵策劃及留客功能的最大化
新聞實踐
作者:付生
新聞史學家方漢奇說:“每一個打算辦好報紙的人,都必須同時辦好它的副刊。”副刊作為報紙正刊的延伸,是報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樣具有服務讀者的責任。當今的副刊已經衝破了以前狹義的文學副刊的樊籬,並且在此基礎上擴展成為綜合性的副刊。其體裁不僅僅保留了往日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藝術類文體,更多地融合了新聞與文學眾多特點的透視、掃描、特寫等文體,內容更是囊括了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衛生、軍事、體育等領域,涵蓋了家居、旅遊、消費、休閑、娛樂等方麵,輻射至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麵。
在新的曆史時期,副刊在參與市場競爭時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已成為各家報紙版麵的亮點。報界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新聞招客,副刊留客”,雖然這可能有失偏頗,但表明了報紙副刊對於報紙本身的重要意義。副刊的記者、編輯要把握時代脈搏、了解社會需求、洞察審美時尚、分析觀賞心理,及時把那些弘揚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思想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好作品組織到版麵上來。
打造精品專欄,追求版麵簡潔
副刊的策劃絕對不可以遊離於新聞之外,它必須有較強的新聞由頭,能夠首先從新聞角度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注;與此相關聯,副刊的記者、編輯必須具備一雙新聞眼,從看似平淡的題材中尋找可以發揮的空間,隻有這樣,副刊才能辦活,才能與讀者的心理狀態相吻合。
專欄不僅是一個版麵的亮點,也是一張報紙的支點。散落在各個版麵上的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專欄,在某種意義上是報紙的不同支點。有時創辦新專欄能迅速地改變版麵麵貌、帶動版麵走勢,它能化散為整、牽動讀者視線、強化閱讀效果。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簡潔應該是報紙版麵的主流設計。因為報紙是以文字、文章、版麵見長的媒體,為了向受眾快捷、有效地傳遞信息,重要的一點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快感,而版麵設計簡潔明快、疏朗大氣就顯得至關重要。這裏麵包含裝飾和字體的變化、適當的留白、圖片的穿插、欄線的分隔、塊麵的搭配、塊麵之間的照應、文章與題目和圖片的合理編排等。
《石家莊日報》的副刊版式就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它的版麵采用塊狀結構,每篇文章用細灰框線隔開,避免以前版式中的穿插。版麵中間是奪人眼球的圖片,例如風景照片、寫意山水,使整個版麵顯得更加生動活潑。整版字體在視覺上給人清秀空靈之感,這與副刊版麵的內容風格吻合;在底紋的處理上,注重長短、黑白、虛實搭配,力求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
樹立品牌,提高文化品位
副刊要利用報紙的影響力組織文化活動,樹立品牌,提高文化品位。要特別著重三個原則:不炒作、不渲染、不走低俗路線。要從群眾的角度出發,弘揚人類美好的情感,多出“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健康作品。
《濰坊晚報》副刊欄目“人文濰坊”,從2011年7月1日創刊,至今已經出版100多期,每期內容都精心策劃,涉及曆史、民俗、城建、傳說、人物研究、史誌等多個方麵。撰稿人員有報社記者,有文化領域的專家,有專注於濰坊地域文化研究多年的文史愛好者,還有曆史事件的親曆者,等等。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深入而立體地還原和記錄人文萬象,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幅濰坊地區人文景觀的風俗畫……這些內容引起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2011年12月25日,“人文濰坊”刊發《昌濰大地之子峻青》,記錄了作家峻青與濰坊的淵源。當時定居上海、已90歲高齡的峻老看到報紙後激動不已,特意致電《濰坊晚報》:“昌濰大地之子是我今生所獲得的最崇高的榮譽,我很難為昌濰父老作貢獻了,請轉達我對昌濰父老衷心的感謝和問候,祝昌濰父老春節快樂。”
體現本地文化特色
地方報紙要有地方特色,而副刊是地方特色的集中體現之地,將地方的鄉土氣息融合到不同樣式的文章中去,可以形成具有地方文化性的副刊。《羊城晚報》的“花地”副刊組織了對於思考新世紀文人生存狀態的頗具啟發性的話題討論,以“尋求文學的生存方式”為主題,邀請當地亦商亦文或者亦官亦文者進行座談,將座談者的經曆、觀念、思想記錄成文,他們或者是企業家,或者身居要職,但是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後來彙總刊登了《一半是官員,一半是文人》的大型人物寫真,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文化性是副刊的本質屬性,靈魂所在。麵對不斷更新的社會文化,副刊應該積極尋求反映大眾文化的形式,主動迎合大眾的文化需求,著力開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使副刊原有的文化內涵得以充實、更新和延伸,使副刊真正成為文化亮點和精華。
(作者單位:濰坊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