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琉璃亦生活
品尚
作者:李俠
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署斯條,若水斯冰。棲息於博山大地深處的礦土的精魄,經過火的淬煉、水的滌蕩、心的琢磨,幻化萬千色彩,誕生出一個光明澄澈、飛雲舞彩的琉璃世界。站在孝婦河畔,聽脈脈水聲,仿佛千年前爐火的躍動、工匠的呼吸,伴著曆史的跫音,穿越千年風雨,響在耳畔,閃在眼前。
中國的琉璃曆史源遠流長,“琉璃”是古代玻璃的一種稱呼,最遲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掌握了琉璃製造技術,它被譽為我國的五大名器(琉璃、金銀、玉翠、陶瓷、青銅)之首、佛家七寶之一。人們普遍認為琉璃可以帶來財富、健康與平安。美輪美奐的琉璃光影下,是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與智慧的結晶。
燈工
燈工,是利用琉璃的熱塑性和熱熔性的特點,對其進行加熱、塑型的技術,可以實現琉璃的變形以及琉璃與其他部件的焊接。博山燈工琉璃工藝品,以五顏六色的琉璃料條為主要材料,將氧氣和液化氣送入噴燈後,用噴燈噴射的火焰給琉璃料條加熱。加熱後的料條快速熔化,操作工人借助鉗子、刀片等工具,對琉璃料條進行塑型。細如發絲而又鮮活靈動的造型就在這熾熱的烈火和生硬的器械中誕生了。
雞油黃
雞油黃又稱“黃料”,色呈正黃色,晶瑩溫潤,似被酥油浸透。其在清代已有,但傳世的產品甚少,為曆代宮廷貢品,被譽為“禦黃”。雞油黃,石以為質,硝以和之,礁以鍛之,銅鐵、丹鉛以變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不精,再加黃金、砒霜多和而成。由於雞油黃配料昂貴,配方隻有少數人掌握,加之工藝師的精心設計,其製品是收藏家的首選藏品之一。
造型
有人說,琉璃造型是一首凝固的詩,是理論和經驗並重、控製與自如並存、發散性創作與嚴謹技藝的統一。造型師不借助任何模具,用中空的鐵棍從火爐中挑出琉璃料,利用琉璃的流動性、可塑性、拓展性,用吹、塑、展、拓、撚、拉的手法,瞬間打造出靈動逼真的造型。
內畫
鼻煙壺是中國內畫藝術的濫觴,是集書法、繪畫、料器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品。內畫,又稱為內畫鼻煙壺,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質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麵,格調典雅、筆觸精妙。鼻煙壺是煙壺外形藝術和微畫藝術完美的結合體,憑借珍貴的原料、玲瓏的外形、精美的技藝和高超的畫工,被譽為“巧奪天工”的藝術。
墨彩琉璃
墨彩琉璃的美是任何一種單一形式的美都無法比擬的,層林盡染也好,五彩繽紛也罷,韻味悠長是曆久彌新的魅力。它把中國傳統水墨文化與琉璃藝術相結合,在琉璃上體現出水墨畫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深遠的特點,再加上流光溢彩的材質,可謂渾然天成。墨彩琉璃填補了我國琉璃藝術熱成型的爐變空白。
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博山琉璃,這一傳承了千年的瑰寶逐漸被時代的大浪淘盡,那珍寶般的瑰麗似乎隻閃現在琉璃藝人的腦海裏。今天,沉寂了近二十年的它以新的身姿再次亮相時代舞台,多了一份時尚,保留了一絲傳統,於琉光璃彩中引吭高歌。
李鴻凱本是河南人,先後輾轉於河北、山東求學,目前定居於博山,被博山的陶琉文化深深吸引。他自幼嗜畫成癡,把自己對愛與美的理解和追求,融入內畫作品當中,形成了工整細膩、經典唯美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多采用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尤其以油畫風景、現代人體藝術、寫實動物、工筆山水、花鳥魚蟲等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