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德國2名科學家發現了原子分裂,並發現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而震動了,各國的間諜機構都爭先恐後地收集這方麵的資料。因為科學家的成果直接牽動了政治家的神經,他們明白,誰首先掌握了這項技術,誰就會理直氣壯地坐在談判桌前。而如果希特勒搶先研製出了原子彈,後果將不堪設想。為此,盟軍各國不僅自己都在加緊秘密地研製原子彈,同時也在想方設法阻撓納粹德國研製原子彈。
1941年10月的一天,英國秘密情報局局長孟席斯收到了一份絕密電報:
“德國人正在加緊研製核武器,王子。”
“王子”是英國在瑞士的一個效率極高的間諜網代號,孟席斯掌握的好多重要情報都是來自這個間諜網。
看完這個電報,孟席斯不禁大驚失色。雖然早在1940年4月,他就聽說德國威廉研究所正悄悄進行大規模的原子核分裂試驗,但沒想到德國人這麼快就應用於武器製造。孟席斯雖然在當時對原子彈的知識幾乎毫無所知,但他從有關科學家的透露中,得知這是一種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一旦被希特勒所掌握,那將給整個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顯然,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希特勒,正企圖把原子彈作為他的“撒手鐧”,以此挽救其失敗的命運。
不能讓希特勒的陰謀得逞,成為盟軍統帥堅不可摧的決心。為此,圍繞著原子彈的研究,盟軍與納粹德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間諜戰——
德國米莫耶克地區的一片敞開的土地上,悄悄地出現了兩個巨大的土包,接著有一天,這兩個土包奇跡般地爆炸,由5000多名技術人員和礦工修建的鋼筋混凝土設施,瞬刻之間灰飛煙滅
一艘滿載重水的鐵路渡輪在穿過延斯約湖時,渡船突然奇跡般地像受到劇烈撞擊一樣,猛晃起來,人人搖擺不定。接著甲板底下傳來一聲悶雷般的爆炸,大量湖水湧入,盛滿重水的圓桶,軲轆轆地順著炸開的缺口沉入深不可測的湖底……
在盟軍情報機關與作戰部門的協同努力下,希特勒的核夢想終於破滅了,這為盟軍的全麵反攻掃清了障礙,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釜底抽薪”
嘎爾波為玻爾舉杯祝賀時,教授才知道自己所以能逃脫虎口,原來竟是麵前這個風姿綽約的女人,心裏對她油然而生敬意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關鍵時刻。盟軍雖然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但納粹德國仍在垂死掙紮,負隅頑抗。而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原子彈的研究。一旦德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不僅盟軍勝利無望,而且還有可能給整個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要摧毀德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徹底勝利,最大的關鍵,就是絕不能讓德國研製成功原子彈。
當時盟軍對此同時實施了兩個解決方案。一個方案是摧毀德國進行原子彈生產的重要物資設備,使其生產無法進行。斯金納蘭德的“新手”行動便是實施的這項內容。另一個方案則是從人力上予以扼殺,通過策反或者控製正在進行關鍵性研究的原子能物理學家,從而起到阻止德國原子彈研製的作用。
很顯然,這兩個方案都是不可能通過真槍實彈的戰鬥來實施的,惟一的辦法,是通過特工人員潛入納粹德國及其占領地進行秘密行動。
在人力控製上,英國情報機關首先想到了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尼爾斯·玻爾。
1940年4月9日,尼爾斯·玻爾教授吃完早餐,慢慢吞吞地朝工作室走去。玻爾教授是丹麥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在原子核裂變研究上為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榮獲了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正是這一天,玻爾的祖國丹麥收到了希特勒德國的最後通牒,要求丹麥毫不反抗地立刻接受“德國的保護”,丹麥立刻接受了。
玻爾教授雖然有著非常強烈的亡國之感,但他一貫認為科學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事業,科學家應該潛心研究,不應為科學以外的事分心。早幾天他同朋友一起去看著名演員古雷特·嘎爾波演出的《茶花女》時,坐在旁邊的一位朋友告訴他,嘎爾波非常厭惡希特勒,罵希特勒是“歇斯底裏病患者”。玻爾教授對此並不以為然,他說:“她該好好演戲,管希特勒幹嗎?”因此,雖然祖國被希特勒占領了,但他依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搞原子能。
這正好給希特勒鑽了空子。希特勒占領丹麥後,便發現玻爾教授可助他一臂之力,於是,希特勒派人給玻爾教授提供了種種方便,並讓他繼續研究原子彈的製造工作。在希特勒的眼裏,尼爾斯·玻爾雖然有著很高的社會聲譽和眾多的頭銜,但一切皆是他的學術水平極高所致。像這種人物,一般都是專門從事研究工作,不過問政治的人,因此,希特勒希望玻爾教授能幫助他實現原子彈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