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主公,不對,現在應該叫陛下了。陛下剛正位不久,就降下詔書:因為東吳那邊害死了二弟關雲長,如果不報仇,就是負了當年桃園結義的誓言,所以陛下欲興兵伐吳,以雪此恨!沒想到平時處世圓滑的趙雲第一個出來勸諫。
“不可不可,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如今曹操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卻篡漢了,陛下不應該舍棄魏國而攻打吳國。”
“孫權害了朕弟,朕恨不得食肉寢皮……”
“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朕不能為二弟報仇,雖然坐擁江山,何足為貴?”於是不聽子龍的諫言,一麵下令厲兵秣馬,一麵派人去閬中叫張飛。
散了朝後,我苦思考不解,這不像是子龍平時的行事作風啊,想不通,實在想不通。回家後,我兒子看我似乎有心事就出聲詢問,我便和他講了。
這裏我先插個題外話,我兒子名叫魏騰,字盔揚。當初其這個名字是希望他將來的前程能夠隨風而起,扶搖直上。至於這個字,就更講究了,那是前不久,他二十歲舉行成人冠禮時,我給他講了我年輕時的故事。之前我請那個道士測字時寫的就是一個盔字,而如今我也算是揚名四海的一員大將了,所以兒子為了效仿我這個父親,特意取了這麼一個字。他從小就很聰明,聰明的可怕,連軍師都稱讚說:你這麼……的一個人居然能生出這樣的一個兒子。其實我也看出來了,他越長大越像他母親,大概他的聰明伶俐是來自他的母親吧。這題外話偏的有點遠了,暫時打住,至於其他的,下次有機會再說吧。
我兒子聽了我的敘述,想了片刻和我講:“父親,下次如果再有議此事,你也要加以勸阻。不過要在急著先說,等丞相等人開口後附議即可。”
“為什麼?”
“父親,你知道為什麼趙雲會第一個勸諫嗎?”
“為父不知?”
“因為他圓滑。而今陛下剛剛正位,人心思定,實在不宜擅動刀兵,且雲長兵敗被殺,東吳又得荊州,此消彼長,此時發兵伐吳,勝負難料。如若陛下執意伐吳,也不會派遣他一個反對的人一同前往,他這是想留在cd多享享清福啊。”
“原來如此,不愧是我兒,機敏過人……”
“不過,趙雲雖然圓滑,但他先與丞相說出來算是弊端了,估計將來他得不到丞相的重用了……”
“但是,我兒為何……”
“父親是想問為何要等丞相開口後附議吧。其實我料丞相也是反對伐吳的,不過丞相不愧是丞相,今天他不說足表明他的機智。其實丞相心裏明白陛下為何急於伐吳。在陛下看來,當今大勢,魏強吳弱,攻魏不如伐吳,且當前正好有個正當的理由,但是丞相不敢說破,他不會直言勸諫。但遇到此等大事,滿朝文武必會私下找他商議,到時再勸也可以說是滿朝意願,合情合理。”
……
當夜我翻來覆去睡不著,一想到今天和兒子的對話,心裏隻有一個問題:如此聰慧,這tm是我魏延的兒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