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那新晉宮女也勸說皇帝不要如此執念,她並不奢求那些名號和富貴,隻求與皇帝相愛相守,白首到老。可是皇帝卻並不聽勸說,執意要與全天下作對,必然要將自己最最心愛的女子封為皇貴妃,給自己心愛的女子一個名正言順的封號!
“朕本是堂堂一朝皇帝,如若連自己心愛之女子都保護不了,如若連想要給朕最心愛之女子冊封一個貴妃的封號,都要看著天下人的臉色,那麼便是朕太過無用了!朕這皇帝還做得個什麼勁呢?!朕這個皇帝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好,連自己的女人都不能夠保證她不受委屈,那朕這個皇帝又有什麼用?!朕這個皇帝又如何保護全天下的黎民百姓?!這一次,朕隻聽自己的,至於他人,朕統統不聽!即便是老祖宗立下來的規矩,那麼,這規矩到底還是規矩罷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著的,規矩本是人立的,而人又反過來為那些死板的規矩所束縛了心性,那豈不是大為可悲可歎了?!這豈不是笑話?!這一次,朕一定要自己做一次主!”
就這樣,在皇帝的一意孤行之下,那新晉秀女就成了皇貴妃,一朝得勢,卻失了性命…新皇貴妃生性安靜素雅,尤其喜好那清雅素白的薔薇之花,皇帝為此特別賜封新皇貴妃為“薔妃”,並特地為薔妃在宮中偏僻幽靜之處修建了一處終年開滿清雅素白顏色的薔薇花兒的亭廊軒榭,特地供自己心愛的女子薔妃閑來無事的時候在此遊玩賞花,吟詩作賦…無奈天作之合還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朝堂之上,後宮之中,所有人都針對薔妃…於是,薔妃最後,還是死在了後宮妃嬪的爭風吃醋的陰暗毒手之下…當時薔妃是被後宮其他妃子嫉恨陷害而死的,當時正好兒趕在皇帝出宮微服私訪之時,所謂是奸人萬眾一心,沆瀣一氣,薔妃隻身一人,自然是並不能與之相抗衡了,宮中唯一能夠為薔妃做主洗清罪責為其沉冤得雪之人,便是當時的太皇太後了。
可是,正當薔妃將自己的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當時的太皇太後的身上的時候,卻全然忘記了,太皇太後最開始亦然是那個口口聲聲向皇帝強調不能沉迷於兒女私情而忘記了祖宗規矩和朝政重事,屢次阻撓皇帝冊封薔妃的人,而現如今,以太皇太後的城府和心計,即便是那個時候真的心裏麵非常地清楚薔妃就是被冤枉被陷害的,可是,太皇太後他也斷然不會為其伸冤的,因為除掉薔妃,亦然是太皇太後的宿怨之一!
不用自己動手就能夠除掉薔妃這個“禍水紅顏”,太皇太後高興還來不及呢 ,又怎麼會為其做主呢?就這樣,所有人合起手來,在皇帝不在宮中的僅僅數日之內,便將薔妃殘忍地謀害而死了,甚至還在她死後為她冠上一個謀逆策反之罪名!
而自從薔妃死後,皇帝便一蹶不振,終日不寢不食,而直到這個時候,皇帝才終於明白過來,當真是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啊!
皇帝從此不理朝政,頹敗落魄。幾個月後,亦然隨了薔妃而去,魂歸西天了…辭世之前,隻給當時的小太子留下一句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但求平淡,安然處世。
這句話,則是當年北唐皇家先祖皇帝留下的一句至理箴言了,現如今,這句話已經被刻成牌匾,掛在北唐皇宮曆代皇帝的禦書房正殿之上,警戒著後代的一朝又一朝的北唐皇家子孫…而這塊牌匾,司徒淸顏在初進宮之時,便已經親眼見過了。隻是當時,司徒淸顏還並不知道這塊牌匾的由來…許是當年的皇帝對薔妃的愛意表現得太過自我張揚濃烈了吧,這份坦蕩和豁達,反倒成為了整個北唐朝廷的朝堂上下,宮中內外,所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世人無不是譴責唾棄薔妃,所以在薔妃被害死的數月之內,皇帝想來想去,總覺得薔妃其實是被自己給間接害死的,終日酗酒,喝得酩酊大醉,醉了便聲嘶力竭地大哭:“薔兒,薔兒,都是朕害了你啊,都是朕害了你啊…都是朕當初不聽你的勸說,仗著一身的年少輕狂,不可一世,以為自己是堂堂一朝皇帝,便可以唯吾獨尊,朕對你太過寵愛,所以才害了你啊,所以才為你招來了殺身之禍啊!薔兒,如若現在你能夠活過來,朕絕對不會再犯這般錯誤…都是朕害了你啊,若是一定要死,也該是朕去替你死啊…薔兒…你死了,朕亦然不能獨活,薔兒,你放心,你在那邊等等朕,朕不日便會去陪你,朕與薔兒,此生不能相伴到老,來世便更無錯良緣…”
久鬱成疾,又加上寢食難安,皇帝的身子骨兒愈來愈差,太皇太後亦是急得滿頭銀發,愁眉不展…無論太皇太後說什麼,皇帝都置之不理,全然不顧,直到最後鬱鬱而終,都沒有跟太皇太後說一句話,而皇帝的積鬱而終,亦然叫太皇太後頗受打擊,不到半年的工夫兒,太皇太後亦然轟然離世…從那個時候起,那薔薇軒便成了宮中之不祥之地,宮中世代都有宮人傳說,當年含冤而死的薔妃之魂魄,還未離開過這裏,整個皇宮之中,她唯一眷戀的地方,便是那薔薇軒了…後來再過了幾代的皇帝之後,曾經有人主張拆了那本就清冷不祥的薔薇軒,但是無奈於當年因為害死了皇孫媳婦兒而失去皇孫兒的太皇太後臨終之際頗為後悔,所以便在臨終之際特地交代,那座當年薔妃最喜愛的薔薇軒就不要拆除了,曆代北唐皇家後人都不許動那座薔薇軒,不許修葺,也不許拆除,就讓它保持它原本的模樣兒…“許是當年的太皇太後是終於明白了情本是教人生死相許之物的道理吧?她真的後悔了,後悔自己親手毀掉了她最最疼愛的皇孫的一生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