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農廣播節目采編規律芻議(1 / 3)

對農廣播節目采編規律芻議

新視野專欄展台

作者:白曉東 劉潔?

摘 要:對農廣播節目的受眾具有獨特的特征:知識結構簡單、生活方式和閱曆單純、鑒別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低、屬於低收入群體等。針對特殊的受眾群體,對農廣播節目除了具有傳統廣播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創立自己專屬的節目采編體係。本文主要結合農業專業特點,從對農廣播節目的編采人員的知識結構、業務要求、表達方式、傳播管道等方麵,對采編規律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梳理,並創新性地用“議程設置理論”為對農報道中的典型報道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規律,進行了分析、總結,為進一步發揮對農廣播節目的服務性,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關鍵詞:對農廣播節目;采編規律;議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174-03

用節目說話、最大限度的占有受眾是做好專業頻率的兩把抓手。較之其他專業廣播頻率而言,對農廣播有其特殊性:專業性強、地域廣闊、受眾麵窄、受眾知識結構簡單、生活方式和閱曆單純、鑒別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低、屬於低收入群體等,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農廣播節目的采編製作播出方式、語言模式、敘事模式等都有著與其他專業頻率迥異的特殊規律。

一、知識結構

所謂知識結構是指既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麵,具有事業發展實際需要的最合理、最優化的知識體係。作為專業對農廣播節目的采編製作人員,特別需要具備以下幾類具有“農”特色的知識。

(一)樹立大農業觀

所謂大農業觀,從橫的方麵講,不僅包括農、林、牧、副、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還要注意每一業的內部關係;從縱的方麵講,還應包括各種農產品加工業以及運輸、銷售等有關的服務業,把從生產到加工以及銷售的全過程,作為整個產業鏈來看待。根據這個定義,對農廣播節目的采編人員應具備更為寬泛的視野,將新聞事件放在整個大農業背景下考慮,將眼光和視角投放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熟知國家對農政策、法規

國家對農政策、法規通常以文件的形式下發,文件常用文體對於知識水平有限的農民受眾而言,無疑難以透徹理解。而廣播口語化的特點,決定了廣播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廣大農民聽眾講清楚黨的各種對農政策,因此對農廣播節目的采編人員要深入理解國家各項對農、惠農政策,把國家的各項對農政策、法規記在心裏,真正弄懂、理解並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做出明白曉暢的解釋。

(三)最大限度獲取與自己所報道領域相關的知識

農業知識對於非農專業的采編人員而言,在接受、理解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對農廣播的采編人員在具備上述兩種知識結構的同時,還需對自己所報道或是關注的農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做到心中有數。這就要求采編人員不僅要留心積累相關知識、經驗,還要和該領域的專家深入交流,獲得最新鮮的信息、資訊,最大限度的獲取相關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業務要求

對農廣播節目的采編工作是基於一般廣播節目采編工作基礎之上的,帶有一定特殊性的廣播節目采編工作。它對於從事采編工作的人員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業務要求。

(一)節目的軟時效性

對農廣播節目的時效性不如新聞節目要求那麼嚴格,除了發生在農村的重大事件外,其餘的信息、資訊均無較強的時效性,因此在做對農廣播節目時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時間點。特別是對於一些農業科技知識,從試驗到最後落實到生產中有相當長的過程,因此不能急於將尚未成形的科技知識在對農廣播中教授給農民聽眾;當然也不能傳播已經過時或是收效不明顯的農業科技知識。

(二)做好采訪錄音工作

各種音響是廣播節目的生命符號,尤其是對農廣播節目豐富、清晰的音響不但可以增強節目的可聽性,而且還有利於提高農民聽眾對於廣播節目的忠誠度,因此記者在采訪時要注意做好錄音工作。1.收錄背景音。在農村室外進行采訪時,要注意不但要錄清楚被采訪對象的話語,還要注意捕捉能凸顯環境特征的音響因素,比如院子裏的雞叫鳥鳴聲,田間地頭的勞動聲響等等,這樣就把一個有聲采訪放在一個鮮活的背景中進行。環境音響可以幫助喚起農民聽眾的熟悉感,從而使聽眾產生共鳴。2.錄音設備的隱蔽性。對於采訪對象農民而言,對話筒、采訪機這些設備很陌生,記者不開設備農民說話流暢自然,一見話筒就可能緊張的詞不達意。這種狀態下記者要注意先設法消除采訪對象的緊張感,其次學會在較為隱蔽的情況下完成采訪錄音。所謂的隱蔽性不是將錄音設備完全隱匿起來的絕對隱蔽,而是在采訪中利用采訪對象的注意力轉移打開錄音設備的相對隱蔽,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做好時刻錄音的準備。在采訪農村時常會遇到一些新鮮事或新鮮人,這就要求采編人員要時刻做好錄音的準備,一旦錯過了最佳的音響錄製時間,就很難再要求被采訪對象重來一次,即使重來一次也喪失了當時當地的感情和語氣,影響了錄音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