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育人模式 完善文化創意機製
封麵人物
作者:張園 李凱波
編者按:作為學者,他謙遜好學,嚴謹專注,墨揮巨浪,涉獵領域廣泛;作為師者,他擅長人才開發、文化創意和企業策劃,率先進行了“情商點名法”的教改實驗,創立了“山型人才”培養模式。從教30年如一日,既教書又育人,他曾擲地有聲地提出“為師當如火炬”,並以滿腔的熱情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不斷地增添榮耀。他遵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厚德載物,容納百川。他就是本期的封麵人物——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薛永武教授。
薛永武,男,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人才學家、人才美學的重要開創者。1983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中文係,後留校任教,先後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深造,師從文藝理論家杜書瀛和金元浦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曆任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刊《現代語文》雜誌主編。2005年作為人才引進,調入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出版專著與主編的著作9部,合著10部,發表文章百餘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雜誌及全國200多家網站轉載或評價、介紹其科研成果。1999年獲國家人事部全國人事科研成果二等獎;榮獲中國人才學三十年貢獻獎。兼任中國人才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才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薛院長,您好!很榮幸采訪您。中國海洋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的綜合大學,而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其增添了濃鬱的文藝氣息,請您談談學院的教學模式與學科優勢。
薛永武: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成立於2007年,由文學院與新聞傳播學院合並而成。學院曆史悠久,積澱深厚。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中國海洋大學校園曾有過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陸侃如、馮沅君等著名學者、作家雲集的人文學科的兩度輝煌。著名作家王蒙先生2002年4月受聘於中國海洋大學,擔任顧問、教授、文學院院長,現為名譽院長。王蒙先生為我校弘揚人文傳統提供了新的設想和思路,使海大在探索高等教育模式的靈活性、多樣化方麵,創出了特色,推進了我院在課程體係和本科教學方麵的改革。我院逐步形成了如下教學模式:
第一,實施名家引領戰略。實施名家引領戰略主要做了這些工作:首先是開設“名家課程”。學院在每個學期都邀請海內外著名學者來學院集中授課,使學生接受一流的教育。該課程自設立以來已有嚴家炎、童慶炳、何西來、徐通鏘、朱虹、舒乙、金元浦、陶東風、高旭東、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香港著名學者黃維梁等著名學者開設“名家課程”。其次是舉辦“名家講座”。學院邀請餘光中、白先勇、葉嘉瑩、何西來、柳鳴九、袁行霈、馮其庸、李希凡、成中英、華克生、托洛普采夫、金聖華、胡芝鳳等近百位海內外著名學者、作家和藝術家來海大舉辦“名家講座”。目前,“名家講座”已經成為海大的一個重要品牌。然後是邀請著名作家駐校寫作。學校建設了作家樓,邀請王蒙等一批著名作家定期來海大作家樓創作。自2002年以來,我校聘請了王蒙先生為首席駐校作家,先後聘請了畢淑敏、餘華、遲子建、張煒、尤鳳偉、莫言、王海、鄭愁予、嚴力、賈平凹等當代著名作家、詩人為駐校作家。
第二,注重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培養複合型的創新人才。我院設置專業較多,師資力量比較雄厚,根據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注重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根據學校 “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理念,鼓勵學生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對不同學科進行交叉滲透融合,不斷培養自己優化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設計,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學院學科優勢主要有:海洋曆史文化、兒童文學、王蒙研究、漢字符號學、文化產業、人才美學、民間文學、《樂記》和辭賦研究等特色顯著,處於國內領先或顯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