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快車

影像站

中國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成立的“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建會以後從事救助難民、救護傷兵和賑濟災民活動,並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後正式更名為“中國紅十字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國民黨政權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帶領部分紅十字會人員去了台灣,各地紅十字組織紛紛解體。1950年,原紅十字會秘書長胡蘭生等人組團來到北京,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中央政府研究決定:鑒於紅十字會的特殊性質及曆史狀況,采取改組而不是接管的方式,將舊中國紅十字會改組為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辦公地點遷至北京。下麵一組圖片反映了中國紅十字會開展工作的一些片段。

上世紀初期在戰場上救護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1914年8月,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救護醫療隊從煙台出發赴戰地救護傷兵與難民。

真正讓中國紅十字會聲名鵲起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對傷員的救援工作,國父孫中山高度讚揚了紅十字會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圖為辛亥革命中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陽夏(漢陽、漢口一帶)參與戰場救護。

上世紀二十年代,紅十字會進行水災救護。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紅十字會救護車。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工作人員掩埋陣亡士兵的遺體。

1921年7月24日,出征軍人慰勞會賣物場開幕前,孫中山與宋慶齡在賣物場正門前合影。

上世紀三十年代,紅十字會設在上海的紅十字會醫院。

1923年8月,紅十字會隆昌分會合影。

當年紅十字會開設的醫院學堂。

宋慶齡在現場募捐。

1948年,中國福利基金會募集的醫療用品,由新西蘭籍護士伊思平押送,運往解放區。

1948年,宋慶齡在檢查中國福利基金會準備運往解放區的物資。

1950年10月,新中國首任會長李德全(左一)率團參加紅十字協會21屆理事會。

上世紀50年代,北京市通縣柴廠屯鄉三垡村的紅十字會員盧廣英向社員們宣傳刷牙的好處。

抗美援朝時,中國紅十字會醫防救護人員光榮赴朝。

1951年,紅十字醫院護士江素琴在朝鮮戰場戰地護理美國戰俘。

上世紀六十年代,馬鞍山鋼廠紅十字衛生員把急救後的傷員送往醫院。

1962年中印反擊戰後,被俘印軍釋放回國前向中國紅十字會表示感謝。

1971年,李先念會見坦桑尼亞紅十字會訪華團。

“黎民”與“百姓”的淵源

這就得先從原始社會的婚姻製度和圖騰崇拜說起了。因為,姓的起源是這兩者相結合,伴隨人類曆史的發展變化演變來的。至於“百姓”和“黎民”之稱,那則是在已有“姓”的基礎上,經黃帝戰蚩尤的曆史事件後才有的。

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當時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融合,最後形成了以黃帝族為主、炎帝族和夷族為輔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一百個氏族構成的,因此屬於這一百個氏族的人統稱“百姓”。古人好舉成數,以百而言多,故稱這種軍事大聯盟中的人群為“百姓”。而將戰敗被俘的九黎人稱作“黎民”,以與“百姓”相區別。是時的“百姓”與後世之百姓絕不相同,而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總稱。“黎民”,或簡稱為“民”,則是奴隸。他們沒有家室,也無姓氏,並被刺瞎一目作為特有的標記。他們甚至可以被奴隸主用做人牲,殺死以祭神或殉葬。

不過,“黎民”和“百姓”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百姓”也有犯法而淪為黎民的;而奴隸中的黎民,也有因立功而改變地位上升為“百姓”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曆史的演變,百姓和黎民的差別越來越小,都成為被統治的平民。於是,終於將“黎民”與“百姓”聯在一起,統作普通人民的一種稱謂了。

皇帝的女兒緣何稱為“公主”

《春秋·公羊傳》說:“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請和自己同姓的諸侯作為長輩主婚。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兒就有了個稱號——公主。在先秦時代,可被稱為公主的並不限於天子的女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見,諸侯之女也稱公主。先秦諸侯女兒也稱“君主”,如《史記·六國年表》說: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隱》解釋說:“君主,猶公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