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即1421年7月13日,農曆六月初三,於四川省成都府西南方向有一座不出名的青雲山,青雲山中有一座名為“青雲觀”的老舊道觀,道觀裏住著兩個人,呃,錯了,三年前開始,現在已經隻剩下一個人了。
此時一個身穿藍色道袍,頭戴一條一字巾,年約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子跪在墳前,久久不願起來。整座道觀顯得格外的安靜,偶有幾聲鳥鳴及風吹樹葉發出的沙沙聲。
“師父,天一為您守孝三年的時間到了,天一也要去替您完成生前的遺願了。您放心,我完成之後就回來,繼續守著這座道觀,守著您,好好的活著,好好的活下去。”
在一座老舊道觀的後院,有一座普通的青岩石做成的墳,墳墓的墓碑刻著一個“李正祥”的名字。
那年輕人看著墓碑上的那名字,再次磕了三個頭後,起身看了看道觀四周,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師父臨終前交代我去將這封信交給南方廣東廣州府的李家,隻是這裏是四川的成都府,到廣州府這距離,即便不為所有的外事所幹擾,一心隻為趕路的話,來回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吧?”
他名為李天一,二十一歲,名字乃是他師父李正祥所起,自小被李正祥在這座老舊的道觀中所養大,自小學習醫術、修身養性,練氣之道。
對於他自己的身世,他不知道,他師父李正祥也從沒告訴過他。在十八歲那年,他師父李正祥享年一百二十一歲而逝世,李天一也為自己的師父守孝了三年。
拜祭完自己的師父後,李天一回到房間將身上的道袍換下,穿上一件布衣之後,又收拾好一些換洗的衣服,背著包袱,便準備下山了。
他很喜歡穿布衣,沒有原因,隻是喜歡,單純的喜歡。道觀之中隻有他與師父兩人,因此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但是除了李正祥帶他去一些正式的場合,嚴肅的日子以及下山替人治病需要穿道袍之外,其餘的時候都是穿布衣。
離開道觀,李天一用銅鎖將道觀的木門鎖上,而後看了看這間牆壁腳處長滿青苔,曆經風雨的道觀,他隻是笑了笑,隨後轉身,抬腳,緊了緊背後的包袱,朝著山下走去。
下山的路並不難走,但卻要左旋右繞的,青雲觀存在的時間很久很久了,很是凋零,除了這座青雲山附近的一些村民之外並無人知曉。
即便是附近的村民想去青雲觀,即便別人告訴你怎麼走,也不一定能找到青雲觀的位置,因為這青雲觀坐落的位置比較偏,還要經過山腰處的一片迷霧林。除了那些去過青雲觀的人才知道怎麼走。
雖然去青雲觀的路少人知,但是青雲觀中住著一老一少兩個道士卻是人盡皆知,因為二十一年前開始,一直獨身的老道士,忽然間背著一個嬰孩出現了,於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一個老道士都會背著一個嬰孩出來義診治療附近的村民,換取一些喂養小孩的食物以及用品。
這種情況從二十一年前開始,持續了十八年,但是在三年前那個老道士再也沒有出現,而出現的隻有一個隨著時間逐漸長大的小道士。
如今,這個小道士在七月十二這天就出現在了村子裏。李天一的出現並沒有知曉,因為此時已經到了入夜時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是鄉下村民的習慣。故而當李天一來到這林家村時,路上除了偶爾幾聲的狗吠聲之外,便是黑漆漆的砂礫泥土路,除去偶爾隻有幾家依舊亮著微弱的燭光,其餘的都已經熄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