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邊釁4(1 / 2)

就在壞消息如雪片般飛到王莽的龍案的同時,王莽難得聽到一個好消息。

烏珠留若單於死了,而即位的是以前接受過新朝封賞的孝單於欒提鹹。原本匈奴的單於位怎麼輪也輪不到欒提鹹的,而且欒提鹹在烏珠留若的刻意貶斥下,在匈奴早已失了人望。不過欒提鹹的運氣實在太好,烏珠留若單於死後,單於庭當權的人是右骨都侯須卜當。須卜當此人一大權在位,便謀劃著要搞好匈奴與中原朝廷的關係。若問他為什麼有這個想法,那是因為她的妻子是王昭君的女兒伊墨居次欒提雲。欒提雲時常打算與中原和親,而跟欒提鹹的關係又比較親近,所以她的丈夫一當權,她就給自己的丈夫吹起了枕邊風。

須卜當起初還有點猶豫,畢竟欒提鹹在匈奴的威望還是比較欠缺的。但轉念一想,擁立他也有好處,畢竟他丈母娘是王昭君,家族都貼上了與中原王朝和親的牌子,所以隻有找一個願意與中原王朝處好雙邊關係的人來當單於才能保證他們家族的利益。

於是乎,在須卜當的擁護下,欒提鹹時來運轉,登上了單於的位置,號為烏累若單於。烏累若單於屁股剛坐上單於位,便封弟弟欒提輿為左穀蠡王,牢牢地把大權抓在自家人手上,貶烏珠留若單於兒子左賢王欒提蘇屠胡為左屠耆王,所謂父債子還,也算報了當年被貶。

昔日的孝單於即位對王莽來說無疑是好消息,也意味著西北邊境能消除兵戈。

說起來,這也是王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國內改革不順,想以兵戈來轉移注意力,順便去國外示一下新朝的威嚴,他本以為匈奴等國會在新朝的天威下,迅速歸服,沒想到自己的軍隊也不給力,到了邊疆不敢出擊,加之後勤供給又出了問題,王莽的朝廷已經深陷消耗戰的泥潭。

烏累若單於即位後,須卜當和伊墨居次雲夫妻便不遺餘力地說服單於與中原王朝進行和親。烏累若單於最終同意,邊派人前往邊塞,要求見和親侯。和親侯是王昭君哥哥的兒子王歙,和親侯把事情上報了上去,王莽很高興地批複了奏報,派和親侯王歙與其弟弟騎都尉殿德侯王颯出使匈奴,美名其曰祝賀欒提鹹即位。

出使的隊伍很龐大,而且帶了不少的金銀財寶,烏累若單於見到了白花花的金銀珠寶,自然心花怒放,而且聽使者說自己的兒子登還活著,更是高興,一高興之下,便答應將那些之前叛逃朝廷的將士歸還新朝。

這一次出使,可謂皆大歡喜,空前成功。不但重新修複了雙邊關係,而且將叛逃人員羈押回國,給王莽的朝廷貼了金。

西北邊疆總算迎來了片刻的安寧。

不過,好景不長,一份奏報又打破了邊疆的寧靜。奏報上說,

邊疆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巡視邊疆的諫大夫如普回來建議解散邊疆駐軍,理由是邊境屬於苦寒之地,難於供應,現在應該趁與匈奴友好之時解散駐軍,甩掉包袱。

王莽考慮了一會兒,覺得有些道理,但是卻沒有立即同意。正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叫韓威的校尉跳了出來,拍胸脯表示,以新朝的威勢吞滅匈奴就跟捏死一隻跳蚤一樣容易。王莽一聽眼睛一亮,而校尉韓威繼續表示隻要給他五千軍士,每名士兵僅帶不到一鬥的糧食,就可以在匈奴橫衝直撞,餓了吃匈奴的,渴了喝匈奴的。

也不知道這個韓威是哪根筋搭錯了,漢朝最為強大的時候都沒把匈奴滅掉,就憑現在內憂外患的新朝,那是更無可能。

王莽再怎麼好大喜功,也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對於眼下他的朝廷來說,需要像韓威這樣的豪氣。所以,他立即把韓威升成將軍,讓滿朝文武看著都眼紅,心想說大話不但沒罪,還能升官。

王莽最終采納了如普的意見,將邊關的將領調回,同時撤回四關鎮的駐軍。

烏累若單於嚐到了新朝的財貨的甜頭,一直都惦記著,但現在礙於兩國友好,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去搶。所以,他也是苦惱異常,前麵有金山銀山,可是隻能光看著流口水,卻不能摸不能拿,這心裏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思來想去,他總算想出了一個高招,明的不行,就來暗的,就是表麵上維持友好,暗地裏卻派兵劫掠。一開始搶的時候還心裏發虛,但後來出使新朝的使節回來報告說他的兒子登已經被鍘死在了新朝,烏累若悲痛之餘,劫掠時就更加理直氣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