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喚醒荒存之心(1 / 1)

征戰凱旋歸來,我無數次上表,要周天子躬身思過,修身治國。天子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地四處征討和遊玩。我從現代穿越到西周,無非就是想探究治國安民的真諦,施展我修身齊家安天下的抱負。但到現在,卻混的身不由己,家不成家,安天下更成了一句空話,我知道事將不可為,誌將無以伸。常常夜深之時,獨自仰望星空長歎,看那漫天密布的星辰,卻沒有一顆是我的位置。我不明白為什麼看似光明的一條路,終我一生走上去、為之奮鬥,想著前麵必是豁然開朗的境界,卻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就這樣終日愁腸鬱結中,病情便越發沉重,我現在終於知道姬紅為什麼會憂愁致死了,單純和天真永遠是被別人利用的工具,而堅持這樣的理想和浪漫卻會使自己充實和執著到至死不悔,我也一樣。從大周開國至今才二百多年,從上到下的生存理念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天子從文武成康的勵精圖治到如今幾代的遊山玩水、縱情肆欲,臣民從最初的一心報國、眾誌成城到如今的私欲橫流、崇尚自我,朝秦暮楚而唯利是圖,看似歌舞升平中卻已開啟了變亂的危機,春秋戰國的割據亂世早在這時就萌芽了。

周天子聽說我病了,派了宮廷中最好的太醫來為我瞧病,卻是越治越嚴重。彌留之際,朝中的王公文武大臣都來看望了我,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周召公對我自言自語的一番話:“先生一生道德文章令人崇敬,數次苦諫天子自勵,一篇《太上之治表》更是高風亮節,但剿滅徐偃、征討西戎與先生一生堅持的道德治國、防微杜漸論點背道相馳。人終有生死,或輕於鴻毛或重如泰山,先生有失節操矣!”聽著他的話,我雖口不能言、目不能睜,但心裏十分清醒:這就是十五年之後的那個暗中策劃國人暴動,囚禁了周厲王、殺了太子之後,又用兒子冒充太子,卻對外宣稱死去的是他的兒子、登基的做了宣王的才是太子姬靖的周召惠公,為了怕天下人戳脊梁骨,又拉了一個毫無主見的西周親王周真公與他一起“共和”,這樣一個偽君子竟然來評價我的功過是非!但縱然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卻也成就了一段中興的佳話,這就是曆史的真實。我傾盡才華為夢想奮鬥一生、一顆耿耿之心不曾悔改卻又成就了什麼?縱然是他成功而我失敗了,但他這樣一個毫無操守之人又如何有資格來評定我的節操呢?我一下子便氣得斷了氣。

當靈魂隨著最後一口氣息從身體內部漂浮出來的時候,一道金光從門外閃進來,是楊戩!隻見他睜開神目鎮住我的魂魄,一伸手,赤心劍便躍入他的手中化作一粒金丹,被他彈入我的口中,在五髒六腑如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中,我的身體又漸漸有了感覺。當我完全蘇醒過來之時,楊戩告訴我:周天子聽說我死了,痛哭流涕。不但賜予我了很多金銀財寶,而且還史無前例的下詔書表示要禪讓王位給我這個死人並親自撰寫了墓碑和碑文,大書“周王禪公之墓”。你已是當今天下最榮耀的死人了,雖然你未能夠以一己之力使天子成為中興之主,壯誌未酬身先死,但已經獲得了天子如此的肯定,在這個宗法製框定的朝代,很難得了。看如今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安久生亂,正是由安入亂之時,天雷陣陣,洪濤滾滾,順之則昌,逆之者亡,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但不管哪種流向的江河,最終總是要歸於大海的。反不如趁機沉浮於這激流中練就自己通天徹地的本領,成就自己的第三隻慧眼,看透這世間爭爭奪奪的本質,超脫其上使萬象歸宗,成就一種勘破生死紛擾、萬古長存的大智慧。想想你的兩次死亡,第一次為殉情,是困於陰,第二次為殉誌,是困於陽,皆極端竭情盡力所致。《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要練就自己的第三隻眼,就要蘊含陰陽而隨機千變萬化,成《易經》變化之妙以存乎身,以道德之智正天下之根本。此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我雖然用金丹打通了你的五髒六腑,隻是喚醒了你的心誌,而你的氣息已斷、經脈已絕,要想恢複生機,還要依靠你自己的修煉,你好好參悟這兩段話,趁著自己對由生入死、由死複生,從有到無、從無到有這兩種極致境界轉化的感悟,結合我授予你的這天書一部,參透生死之道。我已吩咐徐繼恒前往雲蒙山為你修建一處修身靜地,三天後以出殯為由,把你運到那裏修煉,成功之日自有高人見你。

轉眼之間,楊戩便不見了身影,我欲起身相送,卻發現自己身不能動、口不能言,真如僵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