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浪漫派作曲家《浮士德》印象(1 / 3)

德國浪漫派作曲家《浮士德》印象

大師·名曲

作者:郭藝

音樂和文學的交織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表現得十分顯著,這一時期的文學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德國這一時期湧現出的浪漫派文學家如海因裏希·瓦肯羅德(Heinrich Wackenroder)、約翰·路德維格·蒂克(JohannLudwig Tieck)、E.T.霍夫曼、諾瓦利斯(Novalis)、傑·保羅·裏希特(Jean Paul Richter)和海涅等都對當時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浪漫主義出現之前的兩百多年的時期內,西方思想一直認為人類的各種行為方式是相互分離的,藝術的各種形式之間也涇渭分明。而浪漫主義的作品打破了藝術間的界限,呈現出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的特征。德國浪漫派作家讓·保羅(Jean Paul)曾寫道“浪漫主義是沒有界線的美”(Oliver Strunk(ed.),Source Reading in Music History,New York:W.W.Norton&Co.,1950,p.746)浪漫主義這種綜合多種藝術形式的趨勢使得這一階段的藝術家表現出音樂、文學、美術等多種才能並使藝術之間界限消失。浪漫主義作家認識到僅僅結合詩歌和散文、史詩和戲劇是不夠的,必須將音樂包括進去。德國浪漫詩人弗雷德裏希·施萊格爾(Friedrich Schlegel)寫道:“詩歌與音樂的和諧結合讓人類更加高尚,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John C.Blankenagel,“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of German Romanticism,”Partl of,“Romanticism:A Sym-posium”PMLA,LV(March,1940),p.3,p5.)同時音樂也麵臨著表現的局限性,由此音樂家選擇了文學與之結合。這一時期的很多作曲家本身就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舒曼、韋伯、瓦格納、李斯特、霍夫曼、門德爾鬆都給世人留下了文學作品。文學也給予了浪漫派作曲家們許多啟示和引導,瓦格納曾寫道:“旋律應該最能說明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情感”。(WolfgangGoltner,Richard Wagner as Poet,trans.Jessie Hayned,London:McClure,Philips&Co.,1907,p.82)

浪漫主義時期裏對“綜合性”的追求,即文學、戲劇、音樂與美術等藝術形式的交叉與融合促成了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並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霍夫曼主張藝術跨越媒介並融合的“總體藝術”理論形成的基礎,這一理論在瓦格納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它促成了浪漫主義時期新的音樂理論,在此理論下,和弦和調性所固有的情感表達的可能性變得同等重要。浪漫派作曲家在這一趨勢的促使下探尋著一種新的音樂表達方式,而18世紀的音樂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表現需要。

德國所經曆的浪漫主義運動在音樂史上通常被認為是由貝多芬引入,在文學史上由歌德引入。歌德與威廉·海因裏希·瓦肯羅德、蒂克、E.T.霍夫曼對音樂的影響不同,他本身不是一位音樂家,也從未寫過音樂評論,但他為音樂家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創作源泉。對於19世紀的音樂家們來講,歌德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學素材——《浮士德》,它在多方麵都符合浪漫主義的感性標準:一個英雄式的主人公一浮士德,魔鬼一墨菲斯托,一個贖罪的女性形象一葛麗卿及主人公內心正義與邪惡的激烈衝突。浮士德是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也是文藝複興以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象征。他的探索所經曆的五個階段:知識追求、愛情生活、政治生涯、藝術追求、事業追求,是一部包括了宗教改革、文藝複興以來,一直到1 9世紀初期三百年間德國和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發展的曆史。追求理想、積極向上的“浮士德”精神,體現了歐洲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理想、自強不息的精神。但浮士德的性格又充滿矛盾,一方麵有貪圖享受,安於現狀的一麵,另一方麵又充滿理想,積極進取,這使他的一生是一個矛盾的過程。這些都激起了藝術家們的想象和創作的激情,如法國浪漫派繪畫先驅歐仁·德拉克洛瓦(Eug ene Delacroix)、荷蘭畫家沃馬·塔德瑪(Alma-Taderna),音樂家如舒伯特、瓦格納、李斯特、舒曼、舒伯特、伯遼茲、古諾等。

李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浮士德交響曲》即建立在歌德的戲劇《浮士德》之上。這一完全建立在文學文本之上的作品成為德國浪漫派音樂的一個裏程碑。李斯特回避《浮士德》的故事性、情節性,而重在人物的刻畫。一方麵,他批評浮士德在對待魔鬼上的不堅定和軟弱性,另一方麵又避免描寫浮士德性格中的弱點和不光彩的事跡,譬如他對葛麗卿的拋棄。李斯特以三個樂章來勾畫歌德的《浮士德》。作品從奏鳴曲形式開始,描繪浮士德的抱負、哀傷及對生命的探問;然後進入行板,令人想起浮士德心愛的女子葛麗卿;最後轉為快板,刻畫魔鬼墨菲斯托的多變性格。李斯特的音樂中浮士德的性格呈現出多種特征,包括以增三度和弦為主的懷疑、絕望、煩悶的老年浮士德;快速遊走的短促音符所表現的積極躁動的浮士德;還有柔和旋律所描繪出愛情中的浮士德;最後是主要以銅管樂器表現的完成大我理想的浮士德。

第一樂章《浮士德》為奏鳴曲式,透過五個主題將浮士德複雜、矛盾的性格充分表現出來。如浮士德的憂心事主題(譜例1),他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主題(譜例2),戀愛中的浮士德主題(譜例3)等。而戀愛中的浮士德主題也是一個賦格段的主題,表示墨菲斯托提供給浮士德的愛並非真正的愛。

第一主題的前8小節中1、2小節4拍,3、4小節3拍,5到8小節2拍,李斯特用這種方式塑造出了浮士德桀驁不馴的個性。在第2、第3個主題中,他也同樣利用節拍的變化來製造他所需要的情境。李斯特的語言和風格與以往的作曲家不同,為了以音樂來刻畫浮士德複雜的性格特征,在第一樂章,李斯特沒有堅持傳統的奏鳴曲的快板形式。如不再強調相互對比的“A”“B”主題。貝多芬交響樂中非常重要的發展部在此也有所削弱,代之以較長的呈示部這一典型的浪漫派交響樂形式。李斯特同樣調動了和聲與配器的多種可能性來表現浮士德。如他特意強調了弦樂和銅管,以樂器高音區上的經過句來描寫浮士德情感的劇烈變化。刺耳的半音階、調性感的喪失及節拍的快速變化同樣描寫出浮士德的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