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通讀藏書悟真訣(1 / 2)

時六月二十一日,夏至,晴,天降旱雷,陳家二子降生,家主陳學山大喜,廣發請帖,大宴賓客。

沒有人注意到,本該純潔無暇的嬰孩眼中,滿是迷茫而又惶恐的思緒。

幼兒身嬌體弱,易早夭,終日或吃或睡,也沒有人察覺不對。渾渾噩噩中迎來了周歲生辰,陳學山親手書寫請帖,邀請至交好友來家中觀禮。

頂著嬰孩的身份,在一大幫長輩的強勢圍觀下渾身不自在的嬰孩,就近抓了本書抱在懷裏。

一身廣袖長袍,頗為英俊的陳學山很是得瑟衝著好友炫耀,“我兒喜文,將來必能寫的一手錦繡文章。”

陳學山的好友,堂堂當朝禮部尚書,素來行為高雅、品行高潔,被譽為天下讀書人之楷模的楊英楊大人。手撫胡須,搖頭晃腦,“這《周易》雖乃前朝所留,然其內藏有大慧,為官為人之道,至今仍讓在下受用不已,賢侄眼光不錯。”

陳學山雖貴為一家之主,但年歲並不大,如今二十有九,身邊一幫好友數楊英最大,今年也不過三十四歲。今天借著二子抓周之禮,難得的聚在一起,一時間各種好話不要錢似的往外撒。饒是陳學山臉皮頗厚,也被這群丟掉麵皮的好友臊得麵皮發紅,最後隻得取出府中珍藏的上好美酒,才打發了這群無賴。

酒正半酣,陳學山忽的一拍腦門,大叫一身不好,“隻顧喝酒,我二子大名還沒取呢!”

一幫好友先是呆愣,繼而相視狂笑,惱羞成怒的陳家主終究還是靠譜的,一番思索,最後給定了坤、元二字。‘坤’者,大地也;‘元’,始者,根源也。《周易·坤》有言:‘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元’二字,象征大地滋生萬物之德。由此可見,陳學山對其二子之重視。

且不提這幫荒唐胡鬧的好友,卻說嬰孩,哦,如今該叫陳坤元了。陳坤元半趴在床上,看著門外院中光團錦簇、樹木成蔭,心中隻覺憋悶。堂堂二十四歲的大好青年,如今變成一個站都站不穩的小屁孩,沒人牽著,隻能悶在床上回憶往昔肆意的年華。

心有思慮的陳坤元一聲溢滿奶香氣的長歎,這陳府對下人的管教頗為嚴厲,坤元身邊伺候的奶娘侍女,從不亂嚼舌根,陳坤元自出生至周歲,依舊對這個世界毫無認知。

前世自小在大山中長大,深知有些人對神怪之事大為忌憚的陳坤元,就這樣小心翼翼的長大了。

時人有言:陳家二子,應旱雷而生,早慧,三歲習文,五歲識字,然其性孤僻怪異,不喜與人相處,獨愛看書。

春去秋來,時光瑩然。轉眼間,‘孤僻’的陳家二少已經年滿十六。

十六年強裝孤僻,反倒讓陳坤元修身養性,得了一副淡然平和的好脾氣。掐指一算,前後兩世,年歲已過四十,這個結果,讓陳坤元好一陣歎息,與生身父親年歲相近,真是荒誕啊。

前世也算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陳坤元,在一幫長輩麵前曆來都是坦然自若,言辭間低調平和。

陳學山麵對這個二子,總有種平輩論交的怪異感,時間久了,慢慢也就習慣了。倒是曆來存在感薄弱的生母陳氏,不怎麼喜歡這個低調的二子,母子間的感情清淡如水,有陳學山壓著,倒也沒有互相生厭。

這日,陳坤元用過午膳,換了一身青衣去納涼。

陳家前後經曆三代帝王,家中子弟習文為官者、投軍征戰者、買賣營生者各有所長,各支間相互扶持,陳家枝葉繁茂,根基深厚,這老宅也慢慢擴建成了如今的規模。

陳坤元作為這一代家主二子,雖說外傳了個為人孤僻的形象,可耐不住一幫長輩的欣賞,在這老宅也是有屬於自己的院子。

院中有方淺池,內裏種有荷花,一方八角涼亭立在池上,時值盛夏,正是一處納涼的好地方。

看二公子要去納涼,院中的下人極有眼色的各自散開去準備。等陳坤元閑逛似的進到涼亭,一幹事物都被準備的妥貼,就等待著主人享用。

留下一名小廝候著,揮手讓其他人都離開。陳坤元靠坐在椅上,手邊一壺清茶,習習的涼風混雜著荷花的清香圍繞著陳坤元輕輕舞動,昏昏沉沉間就睡了過去。

時間一晃而過,過完二十歲生辰,陳坤元被陳學山叫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二十年來的關懷終究是讓陳坤元認可了這個家,也認可了這個父親。一聲父親也喊得情真意切,“父親,喊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