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價值與隱憂:人工智能已駛入快車道(1 / 1)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24小時不間斷在線的人類,正以其頻繁的社交、消費、創作和出行等行為,生產著海量數據。這些數據,成為滋養“人工智能”的最重要“養料”,並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將“人工智能”這一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概念推至發展的“快車道”。

“可以說,移動互聯帶來的數據,真正滋潤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專家、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這樣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例證不勝枚舉。今年1月15日來自穀歌的最新消息是:其推出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可望在5年內量產,目前正有約100輛無人駕駛汽車在道路上測試。

穀歌以其多年對搜索引擎的經營,擁有海量數據和人工智能團隊,其傾力打造的無人駕駛汽車,可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係統,對周邊行人、車輛、交通標誌,乃至“打出左轉手勢的騎行者”等“數百個目標”同時監測,並迅速做出分析和有效反應。

來自穀歌高管的說法是,推出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的最大障礙,更多來自公眾的認可。

與此同時網民會發現,自己曾無意間搜索瀏覽的某款商品信息會不時出現在你之後瀏覽的一些網頁邊側;一個號稱有13歲智商的俄羅斯電腦軟件,在與真人同時接受測試時,竟以超過30%的回答騙過有經驗的出題人,首次通過旨在考察“人工智能”的圖靈測試。

這一新聞,與百度語音識別係統可在嘈雜環境下實現近81%的辨識準確率等一起,被吳甘沙表述為:人工智能正見證“曲棍球杆效應”最精彩的時刻——經過漫長的平穩期,猛然上翹進入疾速發展的軌道。

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巨大商業利益和機遇,正與霍金從其孱弱的身體、強健的大腦中發出的“人工智能發展意味著人類的終結”警告一起,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撲麵而來。

“大數據是人工智能得以迅猛發展的重要基礎,粗略地說,人工智能的實質就是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教授、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孫茂鬆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而移動互聯隨時在線,使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為人工智能“貢獻數據”——喬治敦大學教授李塔魯在考察了推特(Twitter)上產生的數據量後作出推算,過去50年,《紐約時報》總共產生了30億個單詞的信息量,現在僅一天,推特上就產生80億個單詞的信息量,這意味著,如今一天產生的數據總量,相當於《紐約時報》100多年產生的數據總量。

來自德勤的一份報告顯示,因為源源不斷的移動數據支持,穀歌2014年將語音識別的精準度從2012年的84%提升到98%,自2010年到2014年,其圖像分類識別的精準度提高了4倍。

吳甘沙告訴記者,“人工智能讓IT企業賺錢太容易了,與傳統產業相比,他們唯一的成本就是運營數據。”

首先,可以有效地提供私人訂製服務。

吳甘沙表示,互聯網公司、IT企業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配置產品和服務,而要為億萬用戶提供類似VIP式的個性化精準服務,能準確描述用戶需求是重要前提,這也是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價值所在。否則若想做到精準的訂製服務,就意味著必須為每個用戶配一個客戶經理,兩者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語。

在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技術戰略總監、現奢侈品電商寺庫網CTO向江旭看來,人工智能在互聯網的應用有三個方麵:人的感知;提供商品和服務以及如何將人、商品、服務進行有效的匹配。

試想,網民在購物時,可以通過手機終端收到自己所瀏覽產品的個性化促銷信息;同時被社交網絡信息提醒你潛在的生意夥伴或約會伴侶就在樓上;並且基於你以往購物、社交的經驗,私人智能管家甚至會替你下單後隻等你確認——而且這樣的服務,並沒有今天“半成品式智能”的騷擾,而隻有貼心,會不會覺得人生很爽?

其次,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生活”的前提。

“在未來,‘智能’不僅是單一的智能服務,還是一個完整的、具有綜合功能的係統,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建築以及智能城市等。”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合夥人、趨勢預測專家薩旺特·辛格在他的新書《大未來:移動互聯時代的十大趨勢》中這樣寫道。

此即人們常說的“智慧生活”,百度總裁張亞勤稱之為“互聯網物理化”:其第一個層麵即萬物互聯,人和人相連,人和機器相連,有電的地方都有計算,有計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相連;第二個層麵是用互聯網擁抱傳統產業,出現產業互聯網或者行業互聯網,商業模式、產品開發、營銷與推廣都將改變;第三個層麵為智能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