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繼續賣官(1 / 2)

作為大明養士三百年的文人精英,周暨畢竟還算是一個心憂朝廷的忠臣,親眼看到了闖賊的強悍嚴整,聽到闖賊在富縣地區的種種行徑,也清楚的看到了闖賊的未來,這不由得不為朝廷擔心,擔心這股不同尋常的賊人會做大,最後會嚴重威脅到整個朝廷的根基,更何況,自從綏德上次一戰,被闖賊裹挾去了許多簽丁,而那些簽丁還潛回自己的治所,帶著家小投奔闖賊根據地,一時間綏德人口劇減,讓自己快要成為光杆縣尊,為公為私,在手中有了錢糧之後,也想為朝廷出力為自己出力。

當得到總督通報,要委任張元重振衛所,李元昊帶兵聯合幾縣衛所出兵剿滅闖賊的時候,周暨就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上公文請求重整衛所,請求加入圍剿大軍。

這個上報立刻得到了總督楊鶴的各位重視,並且大力褒獎,在這人人自危,抱定了以鄰為壑,各掃門前雪的時候,有周暨站出來,為大家做個榜樣,正好提升下著陝北官場士氣。

張元見到這個報告的時候,心中卻是一萬個不願意,原因無他,因為看著地界,那綏德離著富縣十萬八千裏,中間隔著三個縣治,根本就鞭長莫及,因此上,心中對這個出風頭的周暨縣尊就有了想法,以出兵助剿的名義,讓自己出錢當冤大頭的嫌疑。於是,對於向給洛川和宜川千戶所那樣大贈糧餉,就有點不情不願了。

關於張元的資助,周暨絕對嗤之以鼻,在這一點上,文人在骨子裏對商人的輕視表露無疑,我堂堂大明,剿滅盜匪本是分內之事,怎麼能依靠一個下九流的賤民?這軍國大事,還得依靠官紳一體努力,這是官紳的事情和商人無關,於是,周暨縣尊堅決的,義正詞嚴的拒絕了張元那個小商人不情不願的捐助。

於是,在得到總督巡撫一通嘉獎之後,也收到了兩千多邊軍使用的精良刀槍器械,而且,還有總督大人恩賜下來的一副文山鎧甲。並親手書寫的“國之棟梁”錦旗一麵,勉勵他督師大捷。

這是一個一心為國的文人最大,也是最想要的。

在大明,以文官督師,再正常不過,因此上,周暨也決定這麼辦,分搶軍功倒是其次,也沒那個想法,主要的監督那個已經被闖賊嚇破了膽的千戶,同時,自己還在這綏德有一定的聲望,也能穩定軍心,提升士氣,最不濟,那些受到自己好處的簽丁看在自己的麵子上不會攜帶刀槍投賊,畢竟,在原先不斷逃跑的百姓那裏,自己還能震懾一下。

現在,周暨縣尊對自己手下的忠誠度已經開始懷疑,一人四畝一年不過一百斤,沒有其他任何負擔的好田,這已經讓自己都不能做到,那絕對吸引了無地的百姓,這其實是自己按照朝廷王法就不能給予和實現的。

在這期間,有時候,周暨已經感覺到了一種悲哀,自己獨自一人,怎麼能跟這幾千年和幾百年形成的習慣對抗?對於這個已經沒落的大明,自己隻剩下心中的悲歎,除了悲歎還有什麼?沒了,一種孤獨的無能為力就是這樣。

但是作為大明朝廷的忠臣,還是要做下,哪怕隻是一點點的努力,哪怕為皇上做到一點點的力氣,周暨自己告訴自己,一定要為這個朝廷做點什麼。

懷著這樣的心思,於是,總督手諭一到,周暨帶著千戶,縣丞兼師爺立刻開始馬不停蹄的張羅開來。

正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原先賣官還剩下許多錢糧,這都被周暨按照規矩(魏忠賢那時候的規矩,現在周暨已經開始懷念起閹黨執政的時候了,畢竟,閹黨還以回護百姓生計為主,誰讓那個黨魁是個農民出身,因此上,頭針對的都是在大明裏敲骨吸髓的官紳和那些腦滿腸肥的清流,當然,現在清流已經完全破壞了這樣的規矩,開始麵對整個大明已經民不聊生的小民。

在這點上,周暨有時候自己都迷茫,作為清流的一員,作為最底層,感覺最深,到底是閹黨好,還是清流好?自己在閹黨橫行的時候,堅決抵製,抵製那些自詡清流的人在無限製的拍閹黨馬屁,而一旦清流掌權卻又無底線的清算著那些所謂閹黨,最後將本來有益於大明根基的農民的政策全部刪去,剩下什麼?還剩下什麼。)繼續封存在庫府裏,等著應急,現在拿出來,也不是不可以,但和穿州過府的消耗來說,那還是九牛一毛,周暨再是文人也知道一件事情,大軍前行千裏,指望著早就廢弛的朝廷法度,那根本就是一個笑話,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期望其他人。因為,出征千裏所需甚大,如果按照大明製度,出兵要沿線州縣供應糧草,說不定就餓散了周暨辛辛苦苦組建的大軍,靠別人不行,一切還得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