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大家用看白癡的眼神看著自己,就頭大了,忙狠狠心道;“那就再減兩成如何?大家也不能一味的照顧百姓,我們山寨要發展,要生存,也隻能如此。”
這時候三叔才緩過氣來,大喊道;“你瘋啦?再減就白給啦。”
呂世就莫名驚詫了。
三叔說道;“闖王真的是個書生啊,真的是做到了那個什麼什麼兩耳什麼來的?“
吳濤也苦笑著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對,就是這句。”三叔一拍大腿,看著一臉霧水的呂世,隻好給呂世解釋起大明的稅賦來。
其實大明的農業稅是非常低的,明代的農業稅收是多少呢?明初的時候,平均的農業稅率是三十分之一,甚至低於五十分之一。這樣的一個稅率不能不說已經低到了極限。實際也的確如此,這個稅率都被洪武帝朱元璋用石板刻在縣衙門前,按此折算,也就是說,一畝地按照呂世的話說,就是要給黑虎寨這個大地主上繳糧食------二斤。
“這點地租你還要減,那就是一畝地得一斤毛糧,看餓不死你個小子。”三叔哭笑不得的道。
“但但,”呂世呐呐的迷糊了,這麼少?那百姓還把地投獻給士紳地主繳納八成收入幹什麼?還拋荒當流民幹什麼?
看到自己的闖王真的不懂,吳濤站起來道。“其實稅是這麼少,但是捐多啊,”然後開始掰著手指頭給闖王算開了帳。
“你看起來土地上承擔的稅負不重,可是額外巧立名目收走的,往往是正式規定的稅額的數倍到數十倍。名目多到無法一一指出,總之是,什麼斛麵、折變、科敷、抑配、贓罰,火耗,鼠耗,雀耗。糧食收上來後,還要老百姓千裏萬裏運送到規定的地方。你想想,以明朝的道路運輸條件,將糧食千裏萬裏運到規定的地方,需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而這些運費全部是農民承擔的;雖然一切耗損已經提前以數倍的數額預收了,但是,一旦運輸中真的出現耗損和風險,仍然完全由納稅農民負擔。
“所以。”三叔接口道;“闖王若其他的什麼都不攤派,我們隻要他們把地租交到附近的地點,你就是收他們一半,我保證家家給你立長生牌位。”
呂世真正的無語了,看來自己還是外行啊,但按照三叔說的抽取一半卻也是有點過了,沒有存糧的百姓就沒有度荒的家底,一旦大災來臨,隻能依靠山寨救濟,那一來一往,絕對是種浪費。
陝西大旱這才剛剛開始,一直到崇禎中期才是頂峰,那才是關鍵,自己帶著大家不想成為流民,必須從現在開始藏糧於民,然後在這期間一定要大力氣整頓水利,穩定糧食生產。
收取田賦不但要看出產,也要看自己手中有多少土地,這樣才是定田賦的依據。
“三叔,我們這個山穀能開墾多少良田,多少山地?”呂世對葫蘆峪還是沒有仔細的認知,上次來的時候也是草草看看,並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了解,現在必須問問清楚,可別再出笑話了。
聽到這裏,三叔就高興的站起來向軍師彙報,當時站起就對軍師如數家珍般彙報起來;“軍師,山穀裏共有大的溪流五條,都是北南走向,最後彙集到山穀的出口,就是葫蘆峪山寨水門那裏,成為一個大的河流,流出山穀,還有許多的小的河流奔流其中,雖然現在天下大旱水量不大,但也可以灌溉周邊所有田土,在這些河流的邊上可以開墾出足夠我們山寨現在所有人過活的土地,多了不敢說,我想按照良田的標準,單是個個河流的邊上就可以開墾大約二十萬畝的上田,其他山地坡田比這個要多的多。”
大家聽到三叔的彙報更是群情激奮,這就是安身立命的資本啊。
呂世萬分高興,沉吟了一會後道;“首先把這些好點的地方優先分配給我們士兵的家庭,這也算是對我們士兵待遇的一種,山地上要少安排一些村落,地按照膏腴和貧瘠分成五等,膏腴之地每人分四畝,每降一等加一畝,依次類推,叫做口糧田,生則耕種,死則收回重新分配。
而地租則按照膏腴之地每畝收取100斤,然後每降一等降二十斤,到最後降到每畝二十斤,如果天比這樣還旱,我們就將地租再酌情減免可好?現在雖然地租是多了點,但沒辦法,山寨事物繁雜,四周強敵環視,要養兵打造器具,戰兵是不能生產的,工匠就更不能脫產,所以需要糧食和花錢的地方多,大家就忍一些吧。等我們有了其他的收入的時候再說可好?”
“好好非常好了,我們收的地租隻是現在好心地主的一半還不到,軍師你就是萬家生佛啦。”三叔第一個舉雙手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