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風車(2 / 2)

“哥哥既然有好手藝,兄弟又有好辦法,滿山的都是大木,現在地也種不成,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就按照兄弟的意思做下試試,不成也無妨,總比沒指望強不是?明天就幹,我給哥哥打個下手。”趙大海充滿信心道。

張老實無可無不可的笑道;“那兄弟們,明天,我們便試試呂兄弟的法子。”這也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口氣,其實就是不想傷了呂世的心。

其實呂世現在已經是成竹在胸的,你讓呂世現在大開金手指整個水泵出來,那不現實,那是需要許許多多的配套才成,但整個風車卻是輕而易舉的。

對,這時代現有的人力腳踏水車,哪裏有荷蘭風車來的經濟快捷?

其實在中國有兩個技藝東西都沒有在中國出現,但正是這兩個東西,卻是對社會的發展和推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相對於兩輪馬車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四個輪子的貨物重量都在車上,而馬隻是起到拉拽的作用,這樣就節省了馬的車轅壓力,所以四輪馬車往往是兩輪馬車的一倍左右的運力,(兩輪馬車能裝貨二到三千斤,)但是由於中國古代人沒有解決很簡單的前輪轉向問題,就沒能發展起來。直到清朝末年外國公使帶來了四輪馬車,大家還都等著看笑話,心道,看你怎麼轉彎,還不直接下溝。

再就是一個關鍵的技術,那就是以荷蘭為代表的風車。

因為地勢低窪,荷蘭總是麵對海潮的侵蝕,生存的本能給了荷蘭人以動力,他們築壩圍堤,向海爭地,創造了高達9米的抽水風車,營造生息的家園。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

漫長的時期,人們采用原始的方法加工輾磨穀物,最初是手工體力操作,以後是馬拉踏車和以水力推動的水車,之後才是借風力運轉的風車。因為荷蘭平坦、多風,因而風車很快便得到普及。需求的迅速增加,又帶動了風車技術的改造。

風車的用途也不再局限於輾磨穀物,而是發展為加工大麥,把原木鋸成桁條和木板,製造紙張,還從各種油料作物如亞麻籽、油菜籽中榨油,還把香料磨碎製成芥末。

盡管用途多多,人們還是更願意記住從前歐洲流傳的這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

的確,如果沒有這些高高聳立的抽水風車,荷蘭無法從大海中取得近乎國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沒有後來的奶酪和鬱金香的芳香。所以風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

陝西地處蒙古草原邊緣,曆來風力很大,正是建造風車的理想地方。所以呂世準備在台地上建造風車來提水,當然以後可能同時發展輾磨穀物,把原木鋸成桁條和木板,從各種油料作物榨油,還-----等等用途,給張家帶來些收入,但現在想做,卻有點意淫的趨向,有技術是一方麵,但人力物力還有環境都是讓技術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現在就自己這幾個人,還不是找死?

還是先從風車提水開始吧。

其實風車的製作很是簡單,隻要懂得原理,就是一個最笨的木匠就可以搞定,當然這是小點的風車,如果是大的,那就要多人合作了,但現在張老實和他的孩子,這些人手便足夠了。

想象著一架架風車伸展著長長的風臂代替了人力把河水日夜不停的提到台地,灌溉那些龜裂的土地,讓麥子茁壯成長,讓張家衣食無憂,那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前景啊。

呂世心情激動的說出了自己的設計和想法,期間對關鍵的地方不厭其煩的解釋。趙大海不知所謂,但作為木匠的張老實卻已經驚得目瞪口呆了,對呂世的提議在無半點懷疑。

一個簡單的,不需要人力的機械,便能改變自己這片土地的灌溉進程,想象著那美好的前景,滿屋子的人除呂世和天真的小丫外,隻剩下目瞪口呆還能有別的表情嗎?

張老實再也坐不住,急切道:“既然大師傅有這樣的好東西,那我們還不馬上動手?”

老實笑著跟著站起道:“正是,我們現在就著手做起來。”